母公司牽手小鵬攻高端,合資廠卻擁抱零跑搶平價——一汽-大眾的“另類選擇”正在撕裂傳統車企的轉型邏輯。
據媒體報道,一汽-大眾將復用零跑成熟的B平臺及電子電氣架構開發新車,該平臺上半年已支撐零跑出口超2萬輛。
當德系巨頭在中國市場放下身段“分層借力”,新勢力反向技術輸出的商業棋局已鋪成。
一汽-大眾選擇與零跑而非小鵬合作,看似“奇怪”,實則基于戰略定位、技術適配性及資源協同等多重因素的綜合考量。
市場定位與技術路線的精準匹配
零跑的性價比優勢毋庸置疑。零跑B平臺(LEAP 3.5架構)主打15萬-20萬元主流市場,車型如B10、B01已驗證其在成本控制與規?;慨a上的能力。
零跑2024年交付近30萬輛、2025上半年22.17萬輛的銷量(新勢力第一),證明其技術架構在主流市場的高接受度。
一汽-大眾的核心任務恰恰是加速推出平價電動車型,與零跑的定位高度契合。
而小鵬是具有高端技術壁壘的,小鵬的EEA電子電氣架構和XNGP智駕系統更偏向高端市場(如G9平臺車型定價25萬元以上),與大眾集團的合作聚焦高端B級車開發。
一汽-大眾若直接采用小鵬技術,可能與其主力消費群體(如速騰(參數丨圖片)、寶來用戶)的價格敏感需求脫節。
規避內部資源沖突的戰略選擇
這也符合大眾集團內部的技術分工:大眾集團與小鵬的合作由其全球總部主導,合作車型(2026年推出)歸屬大眾品牌全球體系。
所以若一汽-大眾再引入小鵬技術,可能導致同一技術平臺在合資公司與全球體系內并行開發,造成研發資源浪費,相似技術車型在價格和定位上也會形成內部競爭。
而零跑提供的正是“差異化補充”,零跑B平臺尚未被大眾全球體系采用,一汽-大眾借此可開發專屬中國市場的平價車型,避免與集團全球產品線沖突。
成本控制能力的現實考量
零跑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全域自研技術(如CTC電池底盤一體化、中央集成式EE架構)與極致供應鏈管理,使其在同等配置下成本比競品低15%-20%。
一汽-大眾面臨合資品牌新能源轉型壓力(2025上半年新能源占比僅9.2%),亟需低成本技術方案快速鋪量。
反觀小鵬,其高階智駕和超快充技術投入推高了成本,更適配追求科技溢價的車型,與一汽-大眾的“走量”目標存在矛盾。
合作模式靈活性的不同偏好
零跑“技術授權”模式成熟可復制,因為零跑與Stellantis的合作已形成標準化輸出流程(平臺授權+本地化生產),一汽可直接復用該模式開發海外車型,無需深度股權綁定。
但小鵬合作需深度股權綁定,大眾集團對小鵬的7億美元投資及4.99%股權是技術合作的前提。
一汽-大眾若引入小鵬技術,需協調集團層面的資本關系,決策鏈條更長,而零跑的技術合作更“輕量化”,落地更快。
產能與供應鏈的協同效應
零跑杭州工廠可為紅旗生產同平臺車型(如基于B平臺的紅旗SUV),緩解一汽產能壓力。小鵬目前以技術輸出為主,未開放代工資源。
一汽-大眾的本地化需求非常,一汽-大眾計劃2026年推出10款新能源車,時間緊迫。零跑B平臺已通過歐盟認證,可直接用于出口車型開發,加速一汽海外布局(如歐洲、中東)。
而小鵬的G9平臺主要服務中國市場,海外適配性尚未驗證。
總結:
看似“奇怪”,實為最優解
一汽大眾選擇零跑,本質是在正確的時間匹配正確的伙伴。
短期來看,可以借零跑成熟平臺和成本優勢,快速填補平價電動市場空白;中期收益是利用零跑國際出口渠道,激活一汽海外布局;長期價值則是通過技術反哺提升自主研發能力,減少對大眾集團的依賴。
這種選擇并非否定小鵬的技術價值,而是基于細分市場適配性、內部資源協調與商業化效率的理性決策。
當“技術輸出方”從新勢力獨角獸(小鵬)擴展到第二梯隊(零跑),傳統車企的轉型策略也正走向多元化與務實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