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石
是我們最有力的內在支撐
生活中有快樂和痛苦
有笑容和淚水
我們不能只關注淚水
也要關注笑容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健康”的含義不僅是指一個人沒有癥狀或疾病,而是一個人有良好的身體精神和與社會相適的心理狀態。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于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米特爾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條標準被公認為是“最經典的標準”: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對自己的能力作適當的估價;
3、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4、與現實的環境保持接觸;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8、適度的情緒表達與控制;
9、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條件下對個人的基本需要作恰當滿足;
10、在集體要求的前提下,較好地發揮自己的個性。
對照以上 10 條標準,你認為自己符合幾條呢?
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
1. 狹隘:即斤斤計較,心胸太狹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別人,對小事也耿耿于懷,愛鉆牛角尖。
2. 嫉妒:當別人比自己好時,表現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懷有敵意,更有甚者竟用打擊、中傷手段來發泄內心的嫉妒。
3. 敏感:即神經過敏,多疑,常常把別人無意中的話、不相干的動作當作對自己的輕視或嘲笑,為此而喜怒無常,情緒變化很大。
4. 失落:中小學生抱有許多的幻想,希望將其變為現實,他們會付出種種努力甚至刻意追求,當這種需求持續得不到滿足或部分滿足,就產生了失敗感。
5. 自卑:對自己缺乏信心,以為在各方面都不如別人,無論是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總把自己看得比別人低一等,這種自卑嚴重影響了自己的情緒。
6. 叛逆:中小學生正處于成長過渡期,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大人的監護。同時,為了表現自己的與眾不同,易對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態度。
心理健康調適策略——“家長可以怎么做?”
1.保持和諧的夫妻關系,良好的夫妻關系,會讓孩子更好地學習父母的優點,感受到穩定和安全的家庭氛圍,提高他們面對問題的信心。父母之間和諧的關系也對孩子建立自己的人際關系,尤其是未來的親密關系具有積極的影響,有助于提高孩子未來生活的幸福指數。
2.傾聽孩子說話,家庭應該是孩子說心里話的地方,家長常跟孩子聊天,把說話的機會多留給孩子,讓孩子敞開心扉,盡情表達自己,不做過多評判。特別是父親要跟孩子進行有益的思想交流,不能因為忙碌而缺席孩子的成長。當孩子說話時,家長傾聽時是最美好、最溫馨的。
3.寬容與約束都重要家長應平等地對待孩子,在寬容孩子的同時要給孩子必要的約束。過分寬容則陷于溺愛,過分嚴格則破壞親子關系。孩子的快樂性格不會是在訓斥聲中養成,寬容孩子與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并不矛盾,奠定孩子愉悅的幸福基礎從鼓勵與表揚開始。
4.鼓勵夸獎有方法青少年的自尊心,往往都很強,如果父母只因為孩子獲得好成績而夸獎孩子,會讓孩子覺得取得好成績才是好孩子,而好成績往往不是完全可以由孩子的努力來控制的,所以孩子會更容易不安。如果父母能看到孩子的努力,夸獎他做事情的過程,往往會讓孩子更有動力繼續去努力做事。
5.親近大自然,接觸社會生活家庭教育要鼓勵孩子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放學后讓孩子在開放的空間里盡情地舒展身心,休息日讓孩子在藍天下、草地上曬太陽,親近大自然。鼓勵孩子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培養孩子為他人服務的行為與愛心,體驗不同的學校角色、家庭角色、社會角色,體驗生活的多姿多彩,有助于培養孩子的完善人格。
心理健康調適策略——“學生可以怎么做?”
1.呼吸放松法。吸氣, 緩慢并深深地吸氣,約4秒鐘使空氣充滿胸部。呼吸應均勻、舒適而有節奏;抑制呼吸, 把空氣吸入后稍加停頓;呼氣,要自然而然地,慢慢地把肺底的空氣呼出來。注意放松的節拍和速度。
2.思維轉換法。沒有最糟糕的事情,只有最糟糕的看法,只要改變糟糕的看法,就能改變糟糕的應對方式,從而取得樂觀的結果。在面對壓力出現焦慮時,要學會時刻提醒自己,把注意力從消極方面轉化到積極有意義的方面來。心情自然會豁然開朗。
3.能量發泄法。不良情緒是一種負能量,不能適當地輸泄容易影響心身健康。所以,在不良情緒困擾我們的時候,在適當的時機,該哭時應該大哭一場,心煩時可以找好朋友傾訴和吐槽;情緒低落時,可以唱唱歡快的歌。
4.音樂調節法。醫學表明:多聽音樂能調整神經系統的機能,解除肌肉緊張,消除疲勞,改善注意力,增強記憶力、消除抑郁、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
教師穩定的情緒是培養孩子心理健康的溫潤土壤。情緒無好壞之分,任何一種情緒都有他的使命,任何一種情緒的產生都是在向我們傳遞信息。那么,教師該如何管理情緒的心理調適,小編整理了幾點方法,希望能對老師們有所幫助。
1
無所畏懼!直面工作中的情緒小插曲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您是否也會產生焦慮、沮喪和緊張等情緒呢?工作情緒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會遇到的挑戰。踢貓效應提醒我們:在日常教學中,我們的情緒狀態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當我們帶著負面情緒進入教室時,這種情緒很可能會傳遞給學生,使他們感到不安、緊張或焦慮。其次,踢貓效應也揭示了情緒在教育教學中的傳染性。一個學生的負面情緒可能會影響到其他同學,甚至整個班級的氛圍。因此,當工作中出現負面情緒時,教師要學會正視情緒,而不是逃避或壓抑。通過積極的心態和情緒管理技巧,有效地轉化負面情緒,把消極情感轉化為自我發展的力量。
2
友好相處!接納自己的各種情緒
教育工作中充滿了各種挑戰和壓力,教師難免會有焦慮、沮喪、挫敗等負面情緒。接納這些情緒,意味著教師要正視自己的情感狀態,不逃避、不壓抑,而是允許自己感受并處理這些情緒。這樣的接納有助于教師更好地理解自己,找到情緒產生的根源,進而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策略。
教師也要接納學生的情緒。學生是成長中的個體,他們的情緒豐富多樣,有時可能表現為憤怒、悲傷、恐懼等。接納學生的情緒,意味著教師要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去表達、去宣泄,同時也要用關愛和理解去引導他們學會處理情緒,幫助他們建立積極健康的情感態度。
教師接納各種情緒是一項至關重要的教育素養。在教育工作中,無論是自己的情緒還是學生的情緒,教師都需要以開放、理解和接納的態度去面對。
3
喜怒哀樂!學習與情緒小怪獸相處
情緒的背后往往隱藏著深層的需求,因此,學會與情緒相處,實際上是在學會理解和滿足自己的內在需求。
例如,當教師感到焦慮時,可能是對教學效果、學生表現或職業發展等方面的擔憂;當感到沮喪時,可能是對工作環境、人際關系或自我價值的失落感。理解這些情緒背后的需求,有助于教師更準確地找到問題的根源,從而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調適。
4
機智如你!巧妙應對不美好情緒
記錄“三件好事”
當你要寫下當天發生的三件好事時,你的大腦機會被迫尋找一天內發生的積極事情。例如,與家人的溫馨晚餐、溫情對話,與朋友愉悅的會面聊天,一場精彩的電影,工作中獲得的成就感……
每天記錄三件好事,可以訓練我們選擇性知覺積極面,增加積極情緒,積累積極體驗,培養積極心態,習得快樂的能力,從而避免負面情緒的不良影響。
冷靜12秒
大量研究證實,一個人的負面情緒持續時間一般不會超過12秒。若是我們能夠在壞情緒產生的12秒內保持冷靜和理智,不讓自己被這種負面情緒牽著走,就可以有效緩解,安然度過這一時期。當你遇到讓你生氣的事情甚至想要爆發沖動時,可以有意識地進行深度呼吸,并且心里默數1—12的數字,等理智逐漸恢復,情緒平息下來,你往往會發現一開始讓你失控和崩潰的事情,其實并沒有那么糟糕。
學會正面應對,如通過解決問題的技巧和尋求多方支持,可以幫助我們更強大。
每一次了解自己的旅程,都是想更好的自己邁進深刻的一步。讓我們從“心”出發,一起“愈”見最好的自己吧!
近日要覽
審 核:李彤華
值班編輯:李 潔
稿件來源:心理健康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