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勝縣的秋雨剛歇,四川芝皇農業的木耳大棚就泛起濕潤的光澤。周明貴戴著草帽鉆進棚里,指尖拂過懸掛的菌棒 —— 深褐色的木耳正從袋口探出頭,邊緣帶著雨后的黏潤。“這桑枝培育的木耳,比木頭種的厚三分。" 他摘下一朵掂量,水珠順著指縫滴落,在地上暈開小小的濕痕。這些木耳將在兩小時后送進烘干車間,而棚角散落的碎木屑,正等著被收集起來還田。
三年前,周明貴對 “桑枝種菇" 嗤之以鼻。“燒火都嫌嗆的東西,能長出啥好菌子?" 他蹲在四川芝皇農業的施工現場,看著工人搬運桑枝,煙袋鍋里的火星明滅不定。直到技術員捧著兩朵菌菇上門 —— 一朵是木頭培育的,一朵是桑枝培育的,后者明顯更厚實。“您嘗嘗。" 技術員把木耳焯水涼拌,周明貴嚼著嚼著就紅了臉,“確實鮮,帶點桑葉的清甜味。"
木耳大棚的玄機藏在細節里。棚頂的遮陽網能自動調節透光率,晴天遮 70%,陰天只遮 30%;地面的噴灌系統由濕度傳感器控制,木耳含水量始終保持在 90% 左右。“以前憑感覺噴水,要么澇了要么干了。" 周明貴指著手機上的監控畫面,“現在點開 APP,每個棚的濕度、溫度看得一清二楚,比請專家盯著還準。" 最讓他省心的是病蟲害防治,技術員教他用桑枝煮水噴灑,“這法子比農藥管用,還不影響口感。"
隔壁的香菇棚里,李素英正忙著采摘。她的手指在菌蓋間翻飛,只摘傘徑 5 厘米左右的 “適齡菇"。“太小沒分量,太大口感老。" 她把香菇放進竹籃,籃底墊著新鮮桑葉,“公司說這樣能保鮮,運到城里還帶著桑園的味。" 這些香菇一部分鮮銷,一部分送進深加工車間,做成香菇醬、香菇脆片。李素英最愛看包裝上的字:“全桑枝培育,自然好味",覺得那是對自己勞動的最好肯定。
四川芝皇農業的菌菇展廳里,擺著讓人眼花繚亂的品種。猴頭菇毛茸茸的像小刺猬,竹蓀頂著雪白的 “紗裙",而最貴的桑黃,長得像塊暗黃色的靈芝。“這桑黃是 ' 菌中黃金 ',一斤能賣上千塊。" 講解員小張指著培育箱說,“全靠桑枝里的特殊成分,別的基質長不出這品質。" 展柜里還有菌菇做成的保健品:桑黃膠囊、香菇多糖片,包裝上印著檢測報告,每一項指標都清清楚楚。
菌農們的早市比以前熱鬧多了。周明貴的木耳剛擺出來,就被餐館老板圍住,“給我來 20 斤,今天做涼拌木耳。" 李素英的香菇更搶手,超市采購員直接按筐收。“以前挑著擔子走幾里地才賣掉,現在公司有冷鏈車,當天就能運到重慶、成都。" 周明貴數著鈔票,皺紋里都透著笑,“上個月賣木耳的錢,給孫子買了輛新自行車。"
深加工車間的機器聲里,藏著菌菇的另一種人生。香菇經清洗、切片、油炸,變成酥脆的零食;木耳被泡發、脫水,裝進真空袋,成了方便食品的配料;連碎菇都不會浪費,打成醬后裝瓶,成了下飯的美味。“這些產品線上線下都賣得好,光抖音直播間一天就能出幾千單。" 車間主任拿著銷售報表說,“咱們的菌菇,現在是實打實的 ' 網紅產品 '。"
最讓菌農安心的是公司的 “保底回收" 政策。去年行情不好,周明貴的木耳賣不上價,公司按保底價全部收走,沒讓他虧一分錢。“芝皇農業不是只想著自己掙錢,是真把我們當一家人。" 他說這話時,正幫著技術員給新菌棒打孔,“你看這菌絲長得多旺,就像咱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有盼頭。"
夕陽西下,菌菇大棚的燈光次第亮起,與遠處的桑園連成一片溫暖的光暈。周明貴鎖好棚門,手里提著給老伴的香菇,腳步輕快。晚風帶來菌菇和桑葉的混合香氣,他忽然覺得,這些從桑枝里長出來的菌菇,就像大地給鄉親們的饋贈,而四川芝皇農業,就是那個把饋贈變成幸福的使者。在這片土地上,菌菇正撐起一把把致富傘,遮住風雨,帶來陽光,讓每個勤勞的人都能收獲滿滿的希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