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的上海浦東國際機場,一名美籍華裔高管的歸途被硬生生截斷,這個人就是茅晨月,她是在華爾街金融巨頭富國銀行身居要職的女性,在登機口前被中國公安人員攔下。
官方給出的說法是,她因涉嫌刑事案件,被依法限制出境,這一事件,瞬間從一則簡單的出入境記錄,演變成了一場牽動中美神經的國際風波。
對北京而言,這似乎是一次按部就班的“依法辦事”,但對華盛頓和密切關注中國的西方商界來說,這個消息可沒有那么簡單。
那么這個看似孤立的“個案”,如何迅速發酵成兩種截然對立、幾乎無法調和的敘事?這背后所暴露的,遠不只是茅晨月個人的命運,而是在中美激烈博弈的大背景下,雙方信任基礎的徹底崩塌。
國家安全,不容商量
事件發酵了四天,7月21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記者會上給出了官方的回應,她的表述冷靜、克制,且充滿法律術語:“中國是法治國家,有關部門依法辦案”。
他明確指出,茅晨月因涉嫌刑事犯罪被限制出境,這是一個“獨立的司法案件”,與政治無關,同時還不忘安撫外資:“中國的大門始終是敞開的”。
這個說法,在中國國內的語境中,有著強大的支撐,近年來,中國對國家安全的強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修訂的《反間諜法》就是最直接的體現。
為了讓公眾理解這種“嚴防死守”的必要性,官方媒體頻繁披露了數起觸目驚心的間諜案件,比如被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策反的軍工專家曾某,以及在日本被收買的部委干部郝某。
這些案例的共同點,是當事人都曾擁有接觸核心信息的渠道,并在金錢、美色或虛榮的誘惑下,淪為了外國情報機構的工具。
在這樣的背景下,茅晨月的身份就顯得格外敏感,她不僅是美國公民,還是世界頂級金融機構的高管,更重要的是,她此次來華的任務,恰恰是商談“人工智能芯片”領域的合作,而這正是中美科技戰的敏感地區。
從北京的視角看,當一個掌握著“關鍵數據”、背景復雜的個人出現在最敏感的地帶時,啟動調查并暫時限制其行動,就不是一種政治報復,而是一種防御性的、必要的國家安全措施。
美國方面的激烈反應,反而被一些中國輿論解讀為“做賊心虛”,甚至有人戲稱這是“海外反腐”的意外收獲。
一盆潑向外資的冷水
可是這套在中國內部看似天經地義的邏輯,在太平洋彼岸卻引發了截然相反的解讀,華盛頓的反應是迅速且強硬的,美方官員直接要求中方“立刻放人”,這已經不是溝通,而是通牒。
緊接著,特朗普更是親自下場,拋出了他慣用的“殺手锏”,他不僅威脅要升級貿易戰,甚至揚言要打出“臺灣牌”,并考慮公布中國官員在美國的資產,這些言論,每一條都精準地戳向了中方的政治紅線,也將事件升級了。
《紐約時報》等西方主流媒體迅速跟進,它們將茅晨月的遭遇定義為中國“人質外交”的又一例證,報道普遍認為,這是北京在使用其模糊、寬泛的國家安全法律,將商業行為政治化,把外國公民當作地緣博弈的棋子。
可是這種觀點之所以能迅速獲得共鳴,是因為它并非孤例,要知道,之前一名日本安斯泰來制藥公司的高管就在中國被以間諜罪判刑,整個過程在外界看來充滿了不確定性。
對那些在中國有大量投資和業務的跨國公司來說,這無疑是一盆兜頭澆下的冷水,富國銀行的反應最能說明問題:立即暫停所有員工前往中國的非必要旅行,這個決定比任何外交辭令都更有分量。
這也代表著在跨國資本的風險評估中,中國的政治風險權重正在急劇上升,當一個國家的法律可以被如此靈活地解釋,當商業活動隨時可能因不明原因觸碰政治高壓線時,“不寒而栗”就成了在華外籍高管們最真實的感受。
信任崩塌的多米諾骨牌
一場看似單一的邊控事件,就這樣點燃了連鎖反應的導火索,兩種對立的敘事相互碰撞,帶來的后果是實實在在的。
富國銀行的旅行禁令,是企業在巨大的不確定性面前,做出的最直接、最理性的自保行為,這向全球商界傳遞了一個清晰的信號:進入中國市場的風險,已經從過去的商業風險,演變成了難以預測的政治風險和人身安全風險。
這對正在努力吸引外資、提振經濟的中國而言,并不是一個好消息,緊接著是外交上的螺旋式升級,美國的強硬威脅與中國的堅決回擊,形成了一場隔空喊話的輿論戰。
華盛頓的“最后通牒”和“公布財產”論,在中國被解讀為霸權主義的蠻橫干涉,激起了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反過來,中國輿論場上對美方的嘲諷和對茅晨月“有罪”的推定,又在西方世界印證了“中國不可理喻”的印象。
這種相互強化的負面認知,正在形成一個危險的惡性循環,北京越是強調國家安全,收緊管控,華盛頓和西方盟友就越是感到恐懼和不信任。
而西方的戒備和反制,又反過來讓北京更加堅信外部勢力亡我之心不死,從而進一步加強安全措施,曾經作為中美關系“壓艙石”的經貿往來,如今卻成了最敏感的摩擦點。
茅晨月事件最終如何收場,目前尚無定論,但無論她是被悄然釋放,還是面臨更嚴重的指控,這個事件本身已經造成了難以彌合的傷害。
這起事件讓我們清晰地看到,當今的中美關系,已經脆弱到何種地步,一個原本可能在法律框架內解決的個案,瞬間就被卷入地緣政治的漩渦,成為大國角力的一個注腳。
歸根結底,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兩個大國在世界觀、價值觀和國家利益上的深刻分歧,當互信的基石被侵蝕,任何溝通都可能變成對峙,任何合作都可能暗藏陷阱。
信息來源
環球時報2025-07-21——外交部:涉及刑案,茅晨月女士暫時不能離境
直新聞2025-07-21——7月21日,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主持例行記者會。有記者就美國富國銀行高管茅晨月被限制離境一事提問,外交部回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