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29日清晨6時,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樓頂,一面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在兩根臨時綁扎的竹竿上冉冉升起。這是"八百壯士"堅守四行倉庫的第三天,也是整場戰役最艱難的時刻即將到來的前夜。這面旗幟不僅是一面軍旗,更是一個民族在絕境中不屈精神的象征。
前一天深夜,在獲得女童子軍楊慧敏冒死送來的國旗后,謝晉元與一營官兵就是否升旗展開了激烈討論。此時上海市區已全部淪陷,國軍主力也已撤離。在這孤立無援的絕境中升旗,對日軍而言無異于公然挑釁——原本還顧及租界利益的日軍極可能徹底放開重炮限制,發動更為猛烈的進攻。但謝晉元深知,相較于死守,這面旗幟更能向世界展示中國軍人抗日的決心。即使身處死地,中國軍人仍要向敵人亮劍,這是德械師將士的驕傲。
升旗儀式開始時,樓頂平臺上站著一二十名戰士,他們莊重地向國旗敬禮,在場人員無不落淚。對岸租界內的上海市民發現這面旗幟后,紛紛駐足脫帽致意。聚集在蘇州河南岸的群眾超過3萬人,他們向紅旗招手歡呼,為守軍吶喊助威。這面飄揚的旗幟極大地振奮了軍民士氣,卻也徹底激怒了日軍。
受到刺激的日軍立即加強攻勢,增加了75毫米山炮對倉庫西側進行轟擊,飛機也在上空盤旋試圖靠近,但均被守軍機槍擊退。中午時分,日軍四五輛裝甲車沿國慶路推進,更多步兵在后方集結。據參戰士兵楊瑞富回憶,至少有兩個中隊的日軍將倉庫團團包圍,一場空前規模的攻勢正在醞釀。
下午2點,數百名日軍在裝甲車和重炮掩護下發動全面攻擊。日軍將主攻方向放在前兩日炮擊已造成數個窟窿的西墻,守軍通過這些缺口向日軍射擊,日軍則試圖架梯爬入倉庫,雙方圍繞西墻展開慘烈爭奪。日軍甚至動用挖掘機試圖突破,均告失敗。隨后日軍企圖爆破西墻,一名負傷士兵將手榴彈綁在身上,從6樓跳下炸死約20名日軍。這悲壯的一幕被對岸民眾看在眼里,他們通過指示牌呼喊,甚至反復打電話傳遞日軍進攻信息,以示聲援。
慘烈戰斗持續至天黑,炮火漸息。夜幕下日軍試圖用挖掘機挖壕溝接近倉庫,被守軍發現。楊營長指揮部隊利用照明彈和手電筒指示目標,以機槍和手榴彈反擊,并點燃浸泡煤油的棉花照亮戰場、阻擋日軍。10月29日全天,日軍再次無功而返,大火持續到深夜,又一個不眠之夜降臨。
戰場之外,戰局也在悄然變化。29日下午,日軍計劃乘船渡河從南面進攻。3點30分,兩艘滿載海軍陸戰隊員的摩托艇駛向四行倉庫,卻被堵塞在福建路橋。租界當局開始與日軍談判,擔心炮火波及租界及附近的兩個巨型煤氣罐。經過從下午到晚上的談判,日軍最終同意撤回船只。
10月30日,上海公共租界英軍司令司馬萊特少將親赴四行倉庫會見謝晉元,建議撤入租界。謝晉元堅定回應:"我們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即使撤走,也得要有蔣委員長的命令,否則我們寧愿戰死。"隨后各國大使團通過外交渠道正式提出撤離請求。對蔣介石而言,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戰略目的已經達成:國軍主力已安全轉移,中國軍民的抗戰決心也已傳達給西方世界。繼續堅守可能適得其反,影響即將召開的九國公約會議。于是蔣介石下令10月31日撤離。
10月30日午夜,謝晉元帶領376人分批撤入公共租界,約10人在撤退中受傷。這支孤軍堅守四晝夜,擊退日軍6次圍攻,斃敵200余人,極大鼓舞了中國軍民士氣,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抗戰決心。然而撤入租界的戰士們并未按計劃與88師會合,而是被英軍繳械軟禁在膠州路孤軍營近4年。1941年4月24日,謝晉元遭漢奸刺殺身亡。珍珠港事件后,其余孤軍被日軍俘虜,被迫成為苦力分散各地。
四行倉庫保衛戰雖已結束,但淞滬會戰仍在繼續。11月5日,日軍第十軍在杭州灣登陸,對國軍后方造成致命打擊。這場戰役最終以中國軍隊撤退告終,但其精神意義遠超軍事價值。那面在四行倉庫升起的旗幟,永遠定格在了中華民族抗戰記憶的最深處,成為不屈抗爭的永恒象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