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1月5日黎明,上海南部金山衛的海岸線上,日軍第十軍的三個師團如同潮水般涌上灘頭。12萬日軍在國軍防御薄弱的側翼撕開一道缺口,這柄突然插入的利劍,讓數十萬國軍將士陷入了被合圍的絕境。這場被歷史塵封的松江阻擊戰,正是決定淞滬會戰數十萬國軍命運的關鍵轉折點。
當日軍在金山衛登陸時,國軍南部防線兵力空虛。前敵總指揮陳誠和右路司令張發奎緊急建議縮短陣線、戰略性撤退。然而,受制于即將召開的九國公約會議,最高決策者猶豫不決,最終下達了"堅守三日"的命令。這個決定讓整個戰局開始不可控制地滑向深淵。
右翼司令張發奎臨危受命,急令67軍軍長吳克仁率部星夜兼程趕赴松江。6日晚,67軍的107師、108師抵達松江,與40軍26師、七八旅及保安大隊共同承擔起死守松江三日的重任。此時,日軍先鋒部隊已進抵金山縣城、松隱鎮一線,距離松江僅咫尺之遙。
7日凌晨,日軍第十八師團一部沿滬杭鐵路推進,其精銳第六師團和第十八師團主力在第五師團國崎支隊的引導下直撲松江。當夜,日軍先頭部隊已抵達米市渡,開始強渡黃浦江。倉促應戰的67軍在首戰中就付出了慘重代價。
7日下午,日軍援軍抵達,炮火更加猛烈。107師損失慘重,被迫退守黃浦江北岸。日軍多次逼近松江西門,均被擊退。在日軍飛機的狂轟濫炸下,松江城平民已提前撤離,我軍憑借4挺高射機槍擊落日軍戰機3架。戰斗持續到半夜才暫時停歇。
真正的惡戰在8日展開。清晨5時,日軍數千人強渡黃浦江,在得勝港、石湖蕩鎮一帶與守軍展開慘烈廝殺。我軍被迫收縮防線,日軍緊追不舍,雙方在松江城內展開逐屋爭奪。傍晚時分,敵軍已逼近小南門,距離指揮所不足一里。吳克仁將軍派出預備隊319旅,在吳謙旅長帶領下擊退敵軍200余米,但吳旅長不幸腹部中彈重傷。吳軍長親臨前線指揮,至晚上9點終于穩定戰局。
吳克仁將軍
完成三日堅守任務后,吳軍長下令各部準備后撤。此時守軍已傷亡殆盡,5名旅長、師長、參謀長陣亡,日軍三面包圍松江,僅北門可通行。吳軍長堅持到午夜12時才下令全線撤退。8日深夜,松江淪陷。
更具悲劇性的是,9日吳克仁將軍在率部撤往青浦白鶴鎮途中,突遭日軍便衣隊襲擊,中彈落水殉國。這位67軍軍長成為淞滬會戰中殉國的最高將領。
日軍占領松江后,兵分兩路:一部沿太湖東岸侵入浙江、安徽,直逼南京;主力則指向楓涇鎮、嘉興一線。9日,滬杭鐵路及公路被切斷,北面日軍也突破蘇州河防線。國軍陷入腹背受敵的絕境。
直到此時,最高決策者才意識到保存有生力量的重要性。松江淪陷當晚,終于下達了早就該執行的撤退命令。但由于命令下達過遲,部隊陷入極度混亂。右翼軍部隊在青浦、白鶴鎮無法立足,繼續向乍浦、平湖撤退。11月13日,日軍增援部隊登陸,淞滬會戰的大潰敗全面展開。
松江三日阻擊戰,67軍以血肉之軀為數十萬國軍爭取了寶貴的撤退時間。這場被歷史遺忘的戰斗,其戰略價值不亞于任何一場大型會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