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市烏努格吐山銅鉬礦選礦廠內(nèi),6名東北大學礦物加工工程專業(yè)的學生,在參觀學習過程中因浮選槽上方的鋼格柵板突然脫落而墜入充滿黏稠礦漿的浮選槽中,最終不幸溺亡。另有1名帶隊教師受傷。
事故發(fā)生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政府迅速成立調(diào)查組提級調(diào)查,并責令涉事企業(yè)停產(chǎn)整頓。
重大災難新聞,媒體當然要跟進。有媒體婉走訪遇難大學生的家屬、朋友、當?shù)卮迕瘢瑑A聽那些泣不成聲的訴說,從大家的回憶中拼接出遇難者生前的點點滴滴。
但還有媒體是這么做的。某媒體在報道此次事故時提到:“另45名實習學生情緒平穩(wěn)”,“今天下午我們在滿洲里市醫(yī)院見到了獲救的這位老師,這位老師精神狀態(tài)還是良好的。”
這些詞匯——“情緒平穩(wěn)”、“精神狀態(tài)良好”,我們并不陌生。每當災難發(fā)生,某些地方政府的公告里、某些媒體的報道中,它們幾乎成了標配。
我常想,要不是遇難者已經(jīng)無法開口,恐怕連“遇難者同樣情緒平穩(wěn)”都會被鄭重其事地寫進通報里。
但它們究竟意味著什么?又試圖傳達怎樣的信息?
“情緒平穩(wěn)”和“精神狀態(tài)良好”,表面上看是描述幸存者或旁觀者的心理狀態(tài),實則隱含著一種話語體系下的安撫意圖。它暗示著:盡管發(fā)生了悲劇,但整體情況依然可控;雖然有人失去了生命,但其他人還好好的。
“情緒平穩(wěn)”四個字,手起刀落,試圖切斷公眾與遇難者家屬之間情感共鳴的紐帶。
六條鮮活生命消逝,六個家庭的崩塌,親人心頭永遠無法愈合的傷口。父母哭得肝腸寸斷,兄弟姐妹悲痛欲絕,一句“情緒平穩(wěn)”,仿佛那些撕心裂肺的哭聲從未存在過,破碎的家庭只是做了一場噩夢。
這家媒體顯然是帶著報道任務去的,但他們和其他媒體的報道出發(fā)點不一樣。
有一種可能,是之前當?shù)匾呀?jīng)和這家媒體溝通過。地方政府還是相關企業(yè),都希望盡快恢復“正常秩序”,避免引發(fā)更大的社會恐慌。媒體作為信息傳播的重要渠道,自然也被寄予了“穩(wěn)定民心”的期望。
于是,“情緒平穩(wěn)”便成了最好的“穩(wěn)定劑”。
另一種可能是,面對如此慘烈的事故,這家媒體不想、不能和其他媒體一樣“揭蓋子”,但又必須完成報道任務,于是便選擇了“安全”、“中性”的詞匯,以避免觸及敏感點。
用“情緒平穩(wěn)”這樣的詞匯,當然不是一個記者隨便寫的。類似報道,往往都要經(jīng)過“三審三校”,部門領導、分管老總等要審核把關。
由此,“情緒平穩(wěn)”代表的,是這家媒體在面對重大事件時刻意選擇的報道姿態(tài)與立場。
那么,這家媒體已經(jīng)預判了相關報道發(fā)出來后的公眾反應:但凡是一個具有正常情感和理性的人,對此會感到不解和憤怒。
但類似詞匯是瞄向“上面”。換句話說,是為了讓“上面”相信一切都還在掌控之中,顯示自己的“管理能力”和“輿論控制力”。
所以,“情緒平穩(wěn)”,恰恰是災難新聞的“特供版”。就像特供食品往往只出現(xiàn)在特定場合一樣,“情緒平穩(wěn)”這樣的詞匯也只出現(xiàn)在此類媒體的報道中。
普通人看到的是悲痛欲絕的家屬、憤怒的學生和絕望的幸存者,而此類媒體卻用“情緒平穩(wěn)”來虛化上述主體。
“情緒平穩(wěn)”一旦出現(xiàn),文字和語言就失去了表達真實情感和傳遞真實信息的功能,進而剝奪了人們表達悲傷與憤怒的權(quán)利。
“情緒平穩(wěn)”,將家屬和幸存者內(nèi)心翻江倒海般的痛苦,強行壓縮成“平穩(wěn)”的狀態(tài)。這就使得公眾通過這些語言所認知到的災難世界,是一個被扭曲、被粉飾的世界,與真實的災難現(xiàn)場相去甚遠。
語言的界限設定,讓我們遠離了災難的真實,無法真正走進受災者的內(nèi)心世界,也就難以對災難產(chǎn)生深刻的理解和共情。
于是,我們被一套“安全”的語言和文字所包圍,不僅要接受被修飾、被過濾、被美化后的“日常”,同樣也要接受被粉飾、被簡化、被封口的災難。
對于某些人而言,“情緒平穩(wěn)”不僅僅是語言上的操作,它實際上是一種切割工具。通過這種方式,將自己與受害者家屬、公眾以及其他媒體隔離開來,對上有交代,對下已“口徑統(tǒng)一”,全身而退。
在這個看似同一片天空下的大地上,卻存在著兩個如此割裂的世界。
一邊是普通人和大多數(shù)媒體對生命的敬畏、對真相的追求、對社會的擔當;另一邊是某些地方部門、媒體及中國黃金,“情緒穩(wěn)定”到去強行定義獲救老師和其他實習生的情緒,或者更廣義的公眾情緒。
如此割裂,就像一道深深的鴻溝,橫亙在社會進步的道路上。
讓我們記住,6名大學生遇難,不是一件讓人“情緒平穩(wěn)”的事。無視幸存者的真實情感,就無法讓更多人了解這起事故的嚴重性,自然也不可能倒逼相關方面去真正反思和改變。
語言和文字,不該成為權(quán)力的幫兇;人性,不該在“情緒平穩(wěn)”中死亡。
正如維特根斯坦所說:“語言的界限,即世界的界限,語言的墮落,即人性的墮落。”六個破碎的家庭,不能原諒“情緒平穩(wěn)”,公眾也不能沉默于“情緒平穩(wěn)”,因為這是我們作為人類最后的尊嚴:我們有權(quán)悲傷,憤怒,追問。
語言,不該成為權(quán)力的幫兇;人性,不該在“情緒平穩(wěn)”中死亡。
否則,我們失去的不只是語言的真實,而是獲得真相的能力。
全文完
愿本文令有緣讀到的朋友滿意,如您喜歡,煩請給文章一個點贊、在看或者轉(zhuǎn)發(fā),也請關注我的公號。
感恩生命里與你的每一次相逢,都是時光饋贈的溫柔奇跡。
作者簡介
當你關注財經(jīng)和時事熱點時,我愿與你分享背后的故事和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