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os
當我們看到《未來贊美詩》的時候,并不會將注意力過度放在這部短片是全程使用 vivo 手機完成的,且未用到任何輔助設備。因為運用手機拍攝帶來不遜電影級的影像成品,這已經是我們早就可以接受的一件事。
更值得關注的是,它承載的敘事越發成熟,蘊含的思想日益銳利。
《未來贊美詩》
《未來贊美詩》是vivo和FIRST影展持續合作產出的第四部名導短片,全長20多分鐘,觀看過程中,屢次被巧妙的敘事反轉和科幻創意所震撼。
短片是關于記憶儲存的,它先用一次視角和身份的反轉,讓整部影片的情感重量改換全新落點,迫使觀眾重新審視哀慟與記憶的本質,再從社會學維度實現對科學概念的突破,讓觀眾對科技的未來產生深刻的反思。
故事一開篇,是一個大家很熟悉,而又能夠瞬間共情的溫暖場景。兒子回家,母親卻像小孩一樣躲在衣柜里,原來是兒子要說服母親去做健康檢查,她就像兒子小時候一樣,聽到去醫院就躲進衣柜逃避。
其實人物身份的置換,從這個時候就已經開始構建。越是短的篇幅,越需要這樣精細的結構。
在醫院等待檢查的時候,他們偶遇記憶儲存公司的推銷,所有的鋪墊都將觀眾的預期導向一個關于「如何為親人留下念想」的溫情故事。
從一個短片的篇幅來說,這個時候已經完成了第一幕,敘事真正的力量,在反轉的瞬間爆發。我們已經預埋后續劇情,一定會有人儲存記憶,但沒想到離世的并非母親,而是健康的兒子。觀眾此前所見的一切,原來都并非實時發生的情節,而是母親正在訪問的、兒子生前儲存的記憶片段。
這并非一次簡單的劇情反轉,而是一次徹底的視角和身份的置換,呼應了之前衣柜的劇情,完全顛覆了觀眾的情感預設。
之后,敘事主體從兒子轉移到母親身上,她成為故事真正的核心主角,一個獨自面對喪子之痛、試圖在數字殘影中尋找慰藉的幸存者。這一結構性的顛覆,迫使觀眾重新評估此前看到的每一個互動細節,將一個關于「活著與關懷」的故事,重塑為一個關于「懷念與銘記」的長歌。
很多觀眾知道,韓延的電影創作始終圍繞著生命這個核心母題。他持續探索著人類在面對疾病、衰老與死亡時的情感狀態。
《未來贊美詩》是一次延續,也是轉向,它繼承了韓延「應對失落」這一議題的關注,卻徹底顛覆了他以往作品給出的答案。
如果說他過去的電影是在人際關系和自我奮斗中尋找慰藉,那么這部短片則大膽地往前走了一步,質疑慰藉的本質是如何被異化。
從過去到影片中的未來,人的記憶和思念載體,經歷了從文字到照片,再到視頻,再到全息記憶互動的過程,日益升級,高觸感、高覺知的形態,一定程度上彌合了某些難以支撐的瞬間。而韓延標志性的治愈風格,疊加出一種帶有強烈未來感的視野。
故事提出了一個擲地有聲的問題:如果治愈悲傷的藥方帶來比悲傷本身更復雜的后果,會發生什么呢?韓延的思考已從對自然死亡的哲學探討,轉向對非自然的、被技術異化的「后生命」狀態的思考,捕捉到了當代社會對技術主義侵入人類最私密情感領域的普遍焦慮。
這里也不得不提葉童的表演,她飾演一位膝蓋患病的老年女性,走路蹣跚,但是可以感受到她身上積蓄的強大能量,尤其是對生命的悲慟之力。通過她每一個表情,通過她無聲的吶喊,能夠讓觀眾非常切身地感受到這種沖擊力量。她的表演,是整個故事科幻性與人文性的立足點。
一流的科幻片,常常都會有一個從科學概念到社會批判的遞進。
本片的做法是,它最核心的科幻設定,并非記憶儲存技術本身,而是它作為一種營利性服務的實現方式。為了「再見」兒子一面,母親掏空積蓄,最終只能負擔得起淺度的記憶訪問權限。
隨著財力進一步枯竭,她最終只能入職這家公司,通過推銷技術,換取觀看一段5秒鐘的、循環播放的影像片段。
這種設定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數字階級鴻溝,故事將一個抽象的社會學概念具象化。在未來,我們最私密的感情,可能也將被置于付費墻之后。
這個極具創意的設定,也是影片最令人恐懼的隱喻。它象征著生命、母愛,最終被降解為一個個支離破碎、無限重復的數據包。
這無疑是對當代數字媒體文化,也就是記憶的GIF化的絕妙諷刺。這段循環播放的影像不再是療愈的工具,而是一種精神折磨的機制,將母親永遠囚禁在一個毫無意義的瞬間,徹底阻斷了她的真實哀悼和情感康復。
影片的整體氣質,從一個溫情的場景出發,最終走向尖銳的反思,也讓人想起庫布里克的名作《閃靈》,同樣是陷入一種循環困境,最終導致人失去理性。
也許《未來的贊美詩》正是解答了《閃靈》的謎題:人為什么會陷入一種循環,最終并接受這種循環,因為對眼前的生活不抱繼續前行的希望。
《閃靈》
而科技的發展,本應該是給人這種希望的。
王顧問的辭職表面上是人性光輝的閃現,但這一行為恰恰反襯出體制的殘酷,或者說他從這個母親身上看到曾經的自己,他得以清醒與解脫。但這個可憐的母親,成為了壓迫她的那臺機器上的新齒輪。
在母親、回憶中兒子的身影,以及代表資本的王顧問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角色,一個念著對未來的贊美詩的流浪漢。這類的角色,看似有些神智上的與眾不同,但在大多情況下都承載著某種意義上先知的角色。
他身上布滿芯片、已經快沒有多余位置了。盡管他住在公園的帳篷里,看上去被現代生活拋棄,但他仍然成了數據殖民主義的字面化呈現,描繪出社會最脆弱的群體如何被徹底物化,身體淪為廉價的服務器和活體硬盤,這是將人視為數據來源的社會邏輯發展到極致后的恐怖圖景。
給流浪漢注射芯片后,母親終于獲得與兒子的回憶相處的員工福利。她如此苦心才能獲得5秒的相處,不由得讓人想起前面的劇情,富人家庭正在付費提取一只寵物鼠的記憶——人不如鼠啊。
這個荒誕的細節是整個故事對社會諷刺的巔峰,它揭示了這個世界令人發指的不平等,對于窮人而言,記憶是維系情感的、破碎而昂貴的必需品。
但對于富人,記憶則是一種后人類式的、輕浮的奢侈消費品。他們也有眼淚,他們也對寵物有真的感情,只是這種情感本身就具有了階級性。
未來是否真的值得贊美,在故事所塑造的未來,并不遙遠,而這一項科技誕生的初衷,或許是為了以人為本,但是其落地執行仍然難以避免地產生了階級分化,導致窮人無法享有這項技術。
同時,因為對情感的需求,對回憶的依賴,新科技在窮人的生活里,反而成了一種難以擺脫的電子鴉片。不計成本的投入,導致自己只能變成新的「下線」。
故事的標題與內容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這個未來真的值得贊美嗎?
所以《未來贊美詩》標志著一位人本主義導演,將長期以來對死亡母題的癡迷注入到一個更具批判性、更富警示意味的敘事模式中。
他不再僅僅是撫慰觀眾,更是在向他們發問。
整個短片的制作,全程使用vivo手機拍攝,無任何外接輔件,本身就構成了一個有趣的悖論。一個代表著影像創作可以打破階級,讓人人都有創作載體的工具,被用來講述一個關于技術剝削與階級分化的故事,這為影片增添了一層媒介自我反思的深刻含義。
韓延導演在《未來的贊美詩》的映后,提到自己對未來科技是持一個擁抱態度的,但從這個故事也可以看出,盡管擁抱未來,期待未來,他也不由得思考,好的科技最終是否會導致壞的結果?讓科技在前行路上走入歧途的到底是什么?
但科技巨頭反身回望,停頓的片刻,無論如何也是一種希望的所在。
時間步履不停,未來必然會到來,當我們以人文情懷凝視科技發展的深淵時,人類最本真的情感 ——那份對美好的永恒向往,終將成為照亮前路的燈塔。
讓我們在數字洪流中始終緊握人性的羅盤,指引未來之舟航向充滿希望的彼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