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首屆中國鄉(xiāng)土繪畫(農民畫)作品展覽正在中華藝術宮舉辦。展廳內,巨幅農民畫作品《滬派江南——新元圩田農耕圖》格外吸引人。畫作出自金山農民畫家陳惠方之手,以滿幅構圖將傳統(tǒng)農耕場景與現(xiàn)代生活元素巧妙融合,四季更迭的鄉(xiāng)村圖景在明快色彩中躍然紙上。
“這幅作品前后創(chuàng)作了一年多時間,最初我只畫了傳統(tǒng)農耕場景,后來我反復修改,特意加入了新能源汽車、共享單車這些現(xiàn)代元素。”陳惠方一邊介紹一邊回憶,眼神中閃爍著創(chuàng)作時的執(zhí)著,“我想通過這樣的對比,表達一個理念——鄉(xiāng)村振興不是簡單的復古,而是要讓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生活和諧共生。”
陳惠方與《滬派江南——新元圩田農耕圖》
像這樣的精雕細琢和深入思考,早已經(jīng)融入陳惠方的藝術生涯。55歲的陳惠方生于金山農民畫世家,一家四代接力守護這一傳統(tǒng)民間藝術。她5歲拿起畫筆,20歲走上專業(yè)化道路,35年來始終堅持不斷探索實踐,將金山農民畫的非遺基因轉化為鮮活的當代審美語言,累計創(chuàng)作400余幅作品,30余幅獲全國及省市級獎項,50余幅發(fā)表于各類刊物。
?丹青世家:承緒拓新的藝途深耕
在畫筆與顏料散落的老宅里,陳惠方的藝術啟蒙悄然開始。父親陳富林——這位金山農民畫的奠基人之一,不僅用作品裝點了家里的各個角落,更用言傳身教為女兒播下藝術的種子。“兒時只覺得這些畫鮮艷好看,畫的就是門前的稻田、屋后的菜園,連我這樣的小孩子都看得懂。”回憶起初學時光,陳惠方笑道,“那時我的‘創(chuàng)作’,不過是對父親畫稿的臨摹。”
人生的轉折發(fā)生在中專畢業(yè)后。當同齡人羨慕她捧起綠化管理的“鐵飯碗”時,日漸稀少的創(chuàng)作時間卻讓陳惠方悵然若失。1990年,在父親那句“我尊重你的選擇”的鼓勵下,陳惠方毅然辭職,從此將人生調色盤完全傾注在農民畫的創(chuàng)作中。
在苦練中泡大的陳惠方,首幅參賽的農民畫《洗頭發(fā)》,就獲得了“中國農村巾幗書畫展”優(yōu)秀獎。之后,她的作品在各類展出和大賽中連連獲獎。其中,那些在灶臺、織機間綻放的女性光芒,成為她最動人的創(chuàng)作主題——《巧媳婦》記錄了陳惠方的母親王美英,飛針走線間滿是農村婦女的智慧和巧思;《溫馨的灶間》是母親與嬸嬸在柴米油鹽中譜寫的溫暖和弦;《土布旗袍秀》則是陳惠方以自己為創(chuàng)作原型,記錄了自己通過一次大膽的藝術嘗試,詮釋了傳統(tǒng)土布服飾與現(xiàn)代時尚美學的精彩對話......那些畫中自信從容的女性形象,既是家族記憶的存檔,更是當代農村女性精神的生動寫照。
《巧媳婦》
《溫馨的灶間》
《土布旗袍秀》
家族的藝術血脈,在陳惠方身上流淌為共同創(chuàng)作的印記。上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她與父親歷時五載,傾力完成26米巨制《安居樂業(yè)圖》,成為其藝術生涯的里程碑。這幅由近20張四尺宣紙連綴而成的長卷,生動復現(xiàn)了舊時金山風物:40余種傳統(tǒng)行當、1646位姿態(tài)各異的人物、98艘舟船、15座橋梁躍然紙上,被譽為“金山版《清明上河圖》”,更曾作為央視“十大魅力鄉(xiāng)村頒獎典禮”的舞臺背景,驚艷四方。
《安居樂業(yè)圖》(部分)
“創(chuàng)作時遇到不少難題,比如修船這樣的傳統(tǒng)技藝,我從未見過,只能找村里的老匠人請教。最難忘的是和父親在色彩上的分歧——他想追求更加古樸典雅的色調,而我堅持要用農民畫特有的明艷色彩。”陳惠方回憶道。
藝術對話跨越代際,終成璀璨畫卷。
薪火相傳:桃李滿園的文化守望
數(shù)十年來,陳惠方在堅持創(chuàng)作的同時,始終致力于金山農民畫的傳承與推廣。“無論是國際友人、三四歲孩童,還是古稀老人,亦或是暑期學畫的青少年,只要想學,我都愿意教。”截至目前,已有來自海內外的兩萬余人次參與過她教授的金山農民畫體驗課程。
最令陳惠方難忘的是一位日本學生——連續(xù)三年堅持來工作室學習,累計上了56節(jié)課。像這樣癡迷金山農民畫的海外學生不在少數(shù),他們熾熱的求學熱情,讓陳惠方深深體會到“民族藝術的全球魅力”。
陳惠方深知傳承的關鍵在于青少年。自2013年起,她陸續(xù)在金山區(qū)的多所中小學開設農民畫課程,累計培養(yǎng)學員超1.5萬人次。2022年,她精心打造了六課時線上公益課《金山農民畫入門課程》,惠及數(shù)千名愛好者。“雖然我們家族幾代人在傳承農民畫,但這只是一個家庭的堅守。”陳惠方說,“能讓更多人愛上這門藝術,讓金山農民畫走向更廣闊的天地,這樣的傳承才真正有意義。”
作為扎根鄉(xiāng)土的區(qū)人大代表,陳惠方將自己的工作室設在中洪村——這個孕育她成長的金山農民畫發(fā)源地,在筆墨丹青間履職盡責。日常創(chuàng)作之余,她常常在茶余飯后與鄉(xiāng)親們閑話家常,在談笑間傾聽民聲,將村民對鄉(xiāng)村治理的期盼與非遺傳承的思考轉化成建議,其中她提出的《關于加強金山農民畫傳承發(fā)展的建議》得到采納,讓這門鄉(xiāng)土藝術既守護著文化根脈,又架起了連通民心的橋梁。這種扎根生活、服務民生的傳承實踐,正為非遺注入生生不息的源頭活水。
丹青轉譯:鄉(xiāng)土情懷的世界表達
?陳惠方擅用藍、綠、粉等色彩,但當被問及最愛的顏色時,她毫不猶豫:“紅色!當然是中國紅!每當畫筆蘸上這抹紅色,喜慶的節(jié)日氛圍、豐收的歡欣鼓舞、祥和的生活圖景,還有那份熾熱的文化自信,都會在心頭涌動。”
而在不少人眼中,陳惠方也恰似“一抹耀眼的中國紅”。多年來,陳惠方始終堅守用畫筆架起跨文化交流的橋梁,在工作室里,她先后接待了各國駐滬領事及夫人、世博會數(shù)十個國際參展團代表,以及來自美國、日本、奧地利等國的文化交流團。這位內斂文雅的藝術家,以色彩絢麗、拙樸靈動的畫風征服了海外觀眾——有日本作家多次造訪后,特邀她合作創(chuàng)作漫畫集《緣分》,這部中日合璧的作品在日本青少年中廣受歡迎,成為金山農民畫文化輸出的重要成果。
她的藝術足跡遠渡重洋、遍布全球:2023年,《金色童年》繪本在英國出版,書中21幅繪畫作品由陳惠方創(chuàng)作,以動人筆觸描繪中國的鄉(xiāng)村美景和民俗風俗,后來還被翻譯成德語、法語、芬蘭語等多種語言;此外,陳惠方還作為金山農民畫家代表遠渡重洋擔任友好文化使者,參加在英國建筑中心舉辦的金山農民畫展,并隨政府團到奧地利友好訪問,前往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舉辦個人畫展......這些文化交流活動,讓金山農民畫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一扇窗口,陳惠方正以獨特的民間藝術語言,向世界講述著真實立體的中國故事。
“農民畫就是我生命的全部色彩。能在人生路上與它相遇,是我最大的幸運。這份純粹的熱愛,足以讓平凡的歲月綻放光芒。我希望用我的熱愛守護這份扎根泥土的鄉(xiāng)愁,更要讓它在新時代的土壤里煥發(fā)蓬勃的生命力。”陳惠方說道。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朱悅昕
攝影:張鵬遠
編輯:陳薇婷
責編:馮生丹、陳薇婷
審核:陳建軍、林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