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商水縣一女子向媒體反映,她的父母原本在周口市商水縣袁老鄉開餐館,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商水縣糧食局脫貧攻堅小組工作人員在基層開展工作時,在她家飯館打下68張白條,欠下兩萬八千多元餐費,討要了5年未果。兩位老人因此氣憤交加,病痛纏身,現已停業。此事在網上引發熱議。河南周口市商水縣聯合調查組7月25日發布消息稱,已成立聯合調查組,及時進行核查處置。目前,28285元欠款已全部結清,其他問題待查實后依規依紀依法處理。
據報道,68張白條中簽字最多的朱某稱當年下鄉幫扶時吃飯成問題,就和領導商量在餐館吃。下鄉每天有幾十元的餐費補貼,后來因為單位沒錢,局長也換了兩任,問題一直還沒解決。先不論這68張白條中是否存在違規吃喝、超標消費的問題。由于單位自身原因導致的欠款難還,卻讓餐館承擔損失,損害了群眾利益,這怎么也說不過去。而“新官不理舊賬”的本質是對責任的漠視,無論領導如何更替,解決遺留問題都是應盡的職責。
幫扶工作的初衷是促進鄉村發展,提升群眾生活水平。吃飯打白條欠賬的行為,為群眾“增負”、“添堵”,與初衷背道而馳。如果公職人員不能以身作則,又如何能讓群眾相信他們能夠帶領鄉村走向富裕呢?這場2.8萬元的債務糾紛,背后是群眾對幫扶工作的失望、對公職人員的質疑,這種信任的破壞難以彌補,造成的隱性損失遠超金錢本身。
杜絕“白條欠賬”,不僅需要自律,更要靠制度約束。一方面,要強化紀律教育,把“不欠群眾一分錢”作為硬規矩;另一方面,要簡化報銷流程,讓合理餐費能及時結算。對于故意拖欠、打白條不還的行為,要嚴肅追責,讓公職人員“不敢欠、不能賴”。
編輯: 宮明華
責編: 王力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