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商水、沈丘等5縣102鎮,藏著多少外人看不懂的生活門道?商水在周口西南,1313平方公里地,117萬人擠著過。
沈丘、鄲城、太康、鹿邑,鎮數加起來102個,村村連得像串葡萄。外人總說這兒“人多、地廣、資源一般”,可走街串巷才發現——賣早點的老張頭,記著整條街的口味;收廢品的李嬸子,幫鄰居帶娃比親媽還勤。
小鎮青年拼得實在:跑運輸的王強,靠鄉鄰介紹拉貨;開超市的小芳,用熟客口碑攢起生意?!斑h親不如近鄰”,這兒的人把老話刻進骨頭里。去年冬天,商水某村突發停電,30多戶端著熱湯互相送,比空調還暖。
可縣域差距也扎眼:商水有139萬畝耕地,鄲城523個村各有各的窮富。有人守著老手藝賺穩錢,有人盯著新機會學直播,步子快慢差著半拍。“等、靠、要能混一時,混不了一世。
”太康某鎮支書這話,戳中不少人痛處。前兩年,鹿邑有個村靠種蘆筍逆襲,不是天上掉餡餅,是村主任帶著跑了20趟農科院。
日子過得踏實,不是比誰錢多,是看左鄰右舍熱不熱乎。
但光有人情味兒不夠,資源咋盤活?機會咋抓準?成了新難題。
“咱這兒像塊老粗布,看著普通,織密了比綢緞經用。”70歲的趙大爺蹲在墻根兒說。未來想過得更敞亮,得像商水種玫瑰的農戶——既守著老本行,又琢磨新銷路。
普通人看這些,不圖啥大道理,就想知道:自己的小日子,還能往哪兒使把勁兒?具體哪個鎮的互助最暖心?可能得問問當地老住戶。
日子是過出來的,不是比出來的,這話放哪兒都中。想了解更多鄉鄰故事,點個關注,下期聊聊太康的“老手藝新活法”。注:具體數據以當地最新統計為準,個別案例為典型概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