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英國交通大臣莉蓮?格林伍德對著鏡頭斬釘截鐵地說出 “中國組裝的汽車沒資格” 時,一場沒有硝煙的新能源戰爭已然打響。6.5 億英鎊的電動車補貼蛋糕,被貼上了 “中國制造禁止入內” 的標簽,這道以 “碳排放標準” 為名的玻璃門,終究沒能掩蓋其貿易保護的本質。
從 0 到 19390 輛的震撼,中國車企撕開歐洲市場口子
三年前還在英國市場近乎 “隱身” 的比亞迪,如今用一組數據讓西方同行膽寒:2023 年銷量幾乎為零,2024 年突破 9000 輛,2025 年上半年直接飆升至 19390 輛。這不是孤例,名爵、零跑、捷途等中國品牌集體上演 “現象級突圍”,硬生生將英國純電市場 21.6% 的滲透率撕開一道口子。
英國汽車制造商和貿易商協會的數據顯示,中國品牌在英市占率正以火箭速度攀升,以比亞迪為代表的中國新能源全面領先。當比亞迪的漢、海豚穿梭在倫敦街頭,當奇瑞捷途的 SUV 停滿曼徹斯特的停車場,曾經對 “中國制造” 嗤之以鼻的歐洲消費者,正在用錢包投票。
碳排放標準成新武器?雙重標準暴露真實焦慮
英國政府高舉的 “碳減排” 大旗,細看之下滿是破綻。同樣的電池技術,同樣的生產工藝,只因貼了 “中國制造” 的標簽就被判定為 “高碳”,這種量身定制的歧視性條款,與其說是環保考量,不如說是對本土產業的慌張護盤。
要知道,中國新能源車企早已建立起全球最完整的綠色供應鏈。比亞迪的刀片電池工廠實現 100% 清潔能源供電,奇瑞的蕪湖基地通過光伏電站覆蓋 80% 用電需求。所謂的 “碳門檻”,不過是給貿易保護主義披了件環保外衣。正如中國駐英大使館所言,這種做法早已踩線 WTO 規則的紅線。
越封鎖越強大,中國車企的破局之道
面對層層壁壘,中國車企的反擊堪稱教科書級。比亞迪在匈牙利建廠繞過關稅壁壘,名爵依托英國本土工廠實現本地化生產,零跑與歐洲經銷商共建充電生態。這些舉措不僅化解了貿易壁壘,更將 “中國智造” 的標準植入全球產業鏈。
國際輿論曾嘲諷中國汽車 “水土不服”,如今卻不得不正視一個事實:當比亞迪的三電技術領先行業兩代,當奇瑞的全棧自研系統斬獲歐盟認證,中國品牌早已不是低價替代品的代名詞。在德國慕尼黑車展上,中國電動車展臺前的長龍,足以說明誰在定義新能源的未來。
這場由 6.5 億英鎊補貼引發的風波,本質是全球汽車產業權力轉移的縮影。當中國車企從 “跟跑者” 變為 “規則制定者”,舊秩序的守護者必然會躁動不安。但歷史早已證明,任何試圖逆技術潮流的壁壘,終將被創新的車輪碾得粉碎。比亞迪們正在書寫的,不僅是中國汽車的出海史詩,更是一個產業重構時代的東方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