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上汽集團,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還停留在那些掛著大眾、通用標志的合資車上。
確實,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這位中國汽車行業的“老大哥”給人的感覺,更像是一個成功的“合伙人”,靠著和國外品牌的合作在國內市場風生水起。
但時代真的變了,如果我們現在還用老眼光看上汽,那可就真的要跟不上趟了。
最近上汽集團公布了上半年的成績單,里面的數據可以說是結結實實地給了很多人一個驚喜,也讓大伙兒看到了中國汽車工業正在發生的一場深刻變革。
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咱們今天就來好好聊一聊,上汽家里那些自己培養的“親兒子”們,是怎么一步步成長為頂梁柱,甚至開始挑起整個集團大梁的。
咱們先來看一組最核心的數據,因為它最能說明問題。
就在今年上半年,上汽集團旗下自主品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榮威、名爵、五菱這些掛著中國自家標志的汽車,總共賣出去了超過130萬輛。
這個數字聽起來可能有點抽象,我們換個方式理解。
這個銷量占到了上汽集團總銷量的63.5%,也就是說,現在上汽每賣出10臺車,就有超過6臺是咱們自己的國產品牌。
這個比例比去年同期又提升了將近5個百分點,創下了歷史新高。
這已經不是簡單地“賣得不錯”了,這標志著上汽的增長動力,已經從過去主要依賴合資伙伴,徹底轉換到了依靠自身力量上來。
這場內部的結構性轉變,可以說意義非常重大。
那么,上汽究竟是怎么辦到的呢?
這背后可不是一蹴而就的運氣,而是一盤深思熟慮的大棋。
首先,在國內市場,上汽玩得越來越明白了,不再是過去那種造出一款車就想賣給所有人的粗放模式,而是開始針對不同的人群,提供精準的產品。
這就好比一個高明的廚師,知道不同食客有不同的口味,能端出川菜、粵菜、本幫菜來滿足大家。
比如說,現在的年輕人是購車的主力軍,他們想要什么?
他們既要車子有個性、開起來爽,又希望價格別太離譜。
上汽旗下的名爵(MG)品牌就牢牢抓住了這一點。
比如你是一個剛工作的年輕人,預算在10萬左右,想買臺車,但又不想太普通,希望能有點駕駛樂趣。
名爵就推出了一款叫MG5的車,外觀設計得像個小跑車,非常動感,而且零百加速只要6.9秒,在這個價位里幾乎找不到能跟它比拼性能的對手。
這就直接告訴年輕人,花不多的錢,照樣可以擁有激情。
如果你的夢想再大膽一點,想擁有一臺敞篷跑車,享受自由和路人的目光,但一看那些豪華品牌動輒上百萬的價格,只能望而卻步。
這時候,名爵又推出了MG Cyberster這款純電動敞篷跑車,把價格定在了30萬級別。
這一下,就把無數年輕人遙不可及的“敞篷夢”拉到了現實。
這種精準洞察消費者夢想,并努力用產品去實現的思路,自然贏得了市場的熱烈反響。
除了滿足年輕人的個性化需求,上汽也沒忘了最廣大的普通老百姓。
上汽通用五菱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它的口號“人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已經深入人心。
當城市通勤變得越來越擁堵,停車位越來越難找的時候,五菱的宏光MINIEV就橫空出世了。
這款小巧靈活的電動車,完美解決了城市代步的各種痛點,買車便宜,用車省錢,好開好停。
上半年五菱品牌銷量高達75.3萬輛,同比增長超過三成,足以證明它在代步車市場無法撼動的霸主地位。
此外,還有像上汽大通這樣的品牌,在輕客、皮卡等商用車領域穩扎穩打,為無數的小生意人和物流企業提供了可靠的生產工具。
正是這種“百花齊放”、各顯神通的局面,讓上汽的自主品牌在國內市場站穩了腳跟。
當然,光靠市場定位和營銷是遠遠不夠的,產品本身得有硬實力,消費者才會真正買單。
這一點,上汽看得很透徹。
在大家看不見的地方,上汽下了血本,投入了高達1500億的巨額資金去搞研發。
這筆錢沒有白花,它為上汽換來了最核心的競爭力,那就是技術。
在新能源汽車時代,最重要的就是“三電”技術,也就是電池、電機和電控。
上汽通過自主研發,已經建立起了完整的核心技術體系。
比如,能讓充電速度大幅提升的800V碳化硅電驅系統,以及能讓駕駛變得更安全、更輕松的全棧智能駕駛系統,這些尖端技術都已經不再是實驗室里的概念,而是實實在在應用到了量產車上。
技術的領先直接轉化為了市場的爆發力。
上半年,上汽新能源汽車的銷量達到了驚人的64.6萬輛,同比增長超過40%,這個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行業的平均水平。
旗下的高端智能品牌智己汽車,也憑借其技術實力獲得了市場認可,月交付量持續攀升。
這充分說明,只有掌握了核心技術,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擁有話語權,才能讓中國品牌真正挺直腰桿。
在國內市場高歌猛進的同時,上汽的眼光也早已投向了廣闊的全球市場。
而且,它的出海之路走得非常扎實,不是簡單地把車賣出去就完事,而是真正地在海外生根發芽。
最值得一提的還是名爵品牌。
這個源自英國的品牌,在被上汽收入囊中并注入了中國的技術和活力之后,如今成功地“殺回”了汽車工業的發源地歐洲。
旗下的MG4 EV這款純電動車,憑借著時尚的設計、過硬的品質和親民的價格,在歐洲市場大受歡迎,上半年在歐洲的銷量就突破了12萬輛,成功躋身當地純電車型銷量榜的前列,直接和大眾、標致這些歐洲本土豪強掰手腕。
在東南亞市場,五菱的Air ev也成了當地的明星車型,累計銷量超過5萬輛。
上汽之所以能在海外取得成功,關鍵在于它的本地化戰略。
它在全球建立了12個生產基地,在當地生產、銷售,并且建立了超過1500家經銷商網點,這樣不僅能更好地適應當地市場的需求,也為當地創造了就業,真正融入了當地社會。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就會發現上汽的成功并非偶然。
自主品牌、新能源和海外市場,這“新三駕馬車”之間形成了一種非常良性的互動和循環。
強大的自主品牌為新能源技術的應用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和規模支撐,讓先進技術的成本能夠快速降低;而領先的新能源和智能技術,又反過來極大地提升了自主品牌的形象和價值,讓它們不再是廉價的代名詞;成功的海外市場拓展,則為集團開辟了新的增長空間,賺取了利潤,積累了寶貴的全球運營經驗,這些又能反過來支持國內的技術研發和市場開拓。
正是這樣一套環環相扣、協同共進的組合拳,讓上汽集團完成了從一個依賴合資到自主驅動的華麗轉身,也為整個中國汽車工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一個極具參考價值的范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