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蟬鳴織就鄉間序曲,一場青春與鄉土的深度對話,于7月7日在黃岡羅田悄然啟幕。湖北第二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志遠"志愿服務隊懷揣熱忱整裝出發,奔赴這片板栗飄香的土地開展調研。此次活動以"栗鏈生態,鄉興共富"為核心,聚焦當地板栗種植戶的生存圖景,旨在解碼羅田特色農產品的產業價值,為鄉村經濟發展注入青春思考。
調研首站,服務隊走進黃岡羅田農業智慧園。園區講解員娓娓道來當地"明星產品"板栗的產業密碼:從五彩斑斕的品種譜系,到標準化生產的流水線,再到輻射全國的銷售網絡,每一個環節都透著鄉土智慧與現代產業的碰撞。隊員們認真聆聽中,清晰觸摸到羅田板栗如何借新媒體東風"破圈"——短視頻里的栗林風光、直播鏡頭前的新鮮采摘、電商平臺上的地域標簽,讓這顆山間堅果突破地理邊界,走向更廣闊的消費市場。
隨后,調研隊伍抵達甫薇山莊。數十畝板栗林如一片綠色海洋,枝葉間飽滿的刺球藏著豐收的期待。隊員們穿梭林間,指尖輕觸果實感受飽滿度,俯身觀察土壤與根系的生長狀態,在枝葉婆娑中收集第一手種植數據。羅田板栗的"個性"在此盡顯:大河岸的毛板栗裹著金黃外衣,咬一口滿是粉糯回甘;北豐草板栗則透著瑩白光澤,脆嫩清甜直擊味蕾。這兩種板栗因山場土壤、氣候條件與品種基因的差異,在口感與營養上各成一派,堪稱大自然的"定制款"。
最后,服務隊來到三里橋村委會,與村書記圍坐暢談板栗產業的"全生命周期"。從交談中得知,疫情后政府持續加大對板栗產業的扶持力度,但市場需求仍顯乏力,供大于求的壓力尚未完全緩解。當地板栗園多為100至200畝的規模,種植面積穩定、產量可觀,卻面臨"增產不增收"的困境——經濟價值走低的同時,采摘去殼環節仍依賴大量人工,成本居高不下。更讓農戶揪心的是板栗的"保鮮窗口期":收購最佳期僅為中間十天,早期果實未熟、晚期易染蟲害,稍縱即逝的商機考驗著產業鏈的反應速度。
當前,羅田板栗產業呈現"冰火兩重天"的態勢:頭部企業憑借暢通的銷售渠道和穩健運營,為產業托底;而普通農戶卻因收益下滑,采收積極性日漸低落。對此,"板栗采摘+鄉村旅游"的融合模式成為破局思路——讓游客親手采摘體驗農耕樂趣,既能提升板栗附加值,又能通過體驗式消費減少傳統采收的人力投入,實現效益與效率的雙贏。
品質保障是農戶面臨的另一重挑戰:天災蟲害常導致減產降質,部分板栗園因此日漸荒蕪;更棘手的是,自然掉落的板栗與人工精準采收的果實在品質上差距明顯,但隨著農村勞動力流失,依賴自然掉落的采收方式愈發普遍。然而市場早已證明,"好貨才能賣好價",這一現實矛盾亟待破解。
此次羅田之行雖已落幕,那些飽滿的板栗、淳樸的笑臉、關于振興的討論,卻在隊員們心中深深扎根。從板栗種植的生態智慧,到產業鏈延伸的創新嘗試,從政企協同的幫扶實踐,到村民共富的鮮活故事,羅田用一顆小板栗串起大民生的探索,為鄉村振興寫下生動注腳。作為青年學子,我們將帶著這份調研收獲,把田間觀察轉化為理性思考,把鄉土感悟融入實際行動,以青春之聲傳播羅田經驗。更期待與社會各界一道,讓這條"栗鏈"更堅韌、生態更可持續,讓共富之路在大別山腳下越走越寬。(通訊員 萬佳)
圖為團隊成員參觀智慧園。 萬佳 供圖
圖為村書記為團隊成員講解板栗市場情況。 萬佳 供圖
圖為團隊成員在板栗園了解板栗的生長狀況。 萬佳 供圖
圖為調研結束團隊成員的合照。 萬佳 供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