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在國會宣誓就職第43天,青瓦臺(現已改稱“龍山總統府”)的對外簡報里,“臺灣海峽”一詞首次從“鄰近區域”降級為“域外事務”。這一輕輕的一筆,讓在五角大樓舉行的韓美聯合參謀總部會議沉默了兩分鐘。
上一次韓國總統敢于將臺灣海峽劃定在自己的“防御圈”之外,還是2017年的文在寅。七年后,白宮終于明白了:首爾的鐘擺再次向南。
尹錫悅留下的“爛尾工程”有多爛?
尹錫悅政府把“全球中樞國家”喊成了口號,卻忘記了國內的火藥桶:
·經濟:2023年對華出口將首次跌破1500億美元,芯片庫存堆滿仁川保稅倉;
·安全:“薩德”環境評估重啟,導致中國赴韓游客減少80%,春川滑雪場直接關閉;
·外交:在香格里拉對話會上,他公開表示“臺灣海峽的穩定與韓國有關。因此,中國外交部連夜召見了韓國駐華大使。
李在明接手時,韓國就像一輛掛著倒擋的火車:油門在美國手里,方向盤卻想往中國轉。
10月APEC峰會的請柬名單里,悄悄多了一行朝鮮文。韓國國家安保室對外放風:“出于禮儀,已向半島北方發送參會征詢”。消息一出,美軍駐韓司令部罕見推遲了原定于11月的“乙支自由護盾”聯合演習。
這一招像極了2018年平昌冬奧會:金正恩派妹妹金與正南下,朝韓運動員同舉統一旗入場,半島上空立刻少了美軍的B-1B轟炸機轟鳴。李在明只是復制粘貼,就把“朝鮮威脅”這張牌從華盛頓手里抽走——沒有威脅,何來駐軍理由?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最新備忘錄顯示:若首爾不將美韓共同防御條約的覆蓋范圍擴大到“印太全域”,7月復審時韓國輸美汽車將面臨25%追加關稅。這相當于把現代、起亞的命門套上了絞索。
更微妙的是,五角大樓同步提出修改《韓美導彈指南》,要讓韓國巡航導彈的射程從800公里一步跳到3000公里,直指中國華東腹地。表面是“保護”,實則是把韓國導彈發射按鈕嵌進美軍C4ISR系統里。李在明沒有拍桌子,只是淡淡回了一句:“戰時指揮權還沒收回來呢。”
實用主義的溫柔陷阱?
2017年文在寅訪華時,帶著三星、現代、LG三大會長,在北京長安街走了整整15分鐘——沒有紅毯,沒有儀仗隊,卻讓韓企拿到200億美元大單。李在明顯然讀過這份舊劇本:
? 5月,批準現代汽車集團高管隨經貿團訪華,參觀比亞迪西安工廠;
? 6月,重啟開城工業園供水管道檢修工程,朝鮮中央電視臺罕見用“南朝鮮當局”而非“傀儡”稱呼首爾;
? 7月,韓國防部主動宣布“無意追加部署薩德”。
每一步都像在華盛頓的腳背上跳舞,偏偏節奏踩得極準。
日本首相官邸消息人士透露,美方曾在G7廣島峰會期間要求岸田文雄“同步提高臺海介入姿態”,得到的回應是:“憲法第九條不允許自衛隊為他國領土作戰。”澳大利亞阿爾巴尼斯政府更直接,以“AUKUS核潛艇預算吃緊”為由,推遲了原定的美澳臺聯合反潛演習。
盟友們的算盤簡單:美國自己都在臺海玩“戰略模糊”,憑什么讓亞太小國去當炮灰?韓國只是把大家不敢說的話,用金正恩的冷面端上了桌。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韓國把軍隊指揮權交給“聯合國軍司令部”,至今73年。李在明想拿回來,五角大樓的回答是“技術層面仍需評估”。真實障礙在于:駐韓美軍擁有朝鮮半島70%的防空反導情報鏈、100%的衛星預警通道。一旦韓國收回指揮權,等于讓美韓聯軍“斷網”。
李在明的策略是“溫水煮青蛙”——先以“韓國型三軸體系”名義,把偵察衛星、玄武導彈、國產潛艇的指揮節點一點點從美軍系統里剝離。2025年預算案里,韓國防部首次把“C4I自主化”列為機密項目,預算高達4.7萬億韓元。
半島棋局,下一步怎么走?
李在明用一張APEC請柬,把朝鮮、中國、美國同時拉進了談判桌。表面看是外交魔術,內核卻是小國求生的極限平衡:
? 對朝鮮:重啟離散家屬會面、恢復軍事熱線,降低“突發炮擊”風險;
? 對中國:用“不碰臺海”換“不卡芯片”,穩住最大貿易伙伴;
? 對美國:用“延長薩德不追加”換“關稅不加碼”,保住出口飯碗。
但這把椅子只有三條腿,任何一條斷裂,韓國都會摔得很慘。
李在明的“實用主義”不是左右逢源,而是被地理、歷史、經濟三重枷鎖逼出來的走鋼絲。半島真正的風險,從來不是誰的導彈飛得遠,而是大國們何時決定掀桌子。
留給韓國的時間窗口,或許只剩下一屆總統任期。
面對美國“印太條款”的最后通牒,是選擇硬扛到底,還是另辟蹊徑?歡迎在評論區聊聊您的“奇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