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炳江與學生閑話家常。(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衛炳江: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浸會大學校長、香港工程院院士。
前不久,衛炳江在香港浸會大學發起一場教育改革,推行“無專業”本科培養,學生不選傳統專業,而是帶著想攻克的世界難題,由學校據此量身定制課程計劃。
當問題成了主角,專業的邊界自然就淡了。這些年,衛炳江一直在打破邊界,不懼研究與應用的分野,不論人文與理工的疆界。
研用貫通
九龍塘車流不息,香港浸會大學棲身于此,卻草木深秀,自成鬧市中的一片靜地。
自從成為校長,衛炳江的行政事務多了許多。但他也有鬧中取靜的法子,便是擠出時間泡實驗室。“不做研究的時候,感覺失去了自我。”他說,“科研能讓我找回自己。”
說話的時候,衛炳江眼簾低垂,似在凝神思索。說完一句,總是習慣性地跟一聲“OK?”尾音微微上揚,像是征詢他人意見,又像向自己確認。每當談及新技術,他的笑容便不由自主漾開,雙手隨之揮動,全然沉浸其中。
1960年生于香港的衛炳江,從小就對宇宙規律好奇,想當一名科學家。他回憶,兒時家境貧寒,他出生時父母甚至露宿街頭。“但即便如此,他們仍給了我極大自由,讓我走自己的路。”
中學畢業后,父母和老師都希望衛炳江學醫,在他們眼里,醫生收入高且有威望。但衛炳江有自己的想法:“我想讀物理博士,做研究工作。”
在香港大學讀書時,衛炳江選擇化學和物理雙主修,并副修數學,沉醉于解開謎題的樂趣。但令他始料未及的是,由于對某些化學物質過敏,他一上化學實驗課就頭疼得厲害,只好放棄了化學,專門研究物理。1981年畢業后,他遠赴美國馬里蘭大學讀碩士及博士,一頭扎進了光纖通信領域。
就在1996年,香港回歸祖國的前一年,衛炳江帶著所學歸來,成為香港理工大學的一名教師。見證了五星紅旗在香港升起的那一刻,他更加篤定:“未來就在這里!”
潛心做通信光纖研究幾年后,有一天他實驗室的門被敲響了,一家內地公司找上門尋求合作。衛炳江并不了解這家公司,一個字母、一個字母拼讀公司名字:H-U-A-W-E-I。
初次接觸后,衛炳江并未立即與華為達成合作。但如何讓實驗成果落地,的確是他一直思考的事。一方面,實驗成果只有投入應用,才能真正發揮影響力。另一方面,實踐中會發現許多實驗室里無法預見的問題。他舉例道:“通信光纖應用,成本最高的并非光纖器材,而是把地挖開再把光纖鋪到地下的費用。”
然而,實驗成果轉化需要應用場景和市場基礎。2010年擔任港理工負責科研發展的副校長后,衛炳江越發感到,香港面積僅約1100平方公里,人口約750萬,雖然本地高校學術實力強勁,但應用空間卻很有限。“就拿軌道交通說吧,香港地鐵中,速度最快的機場快線最高時速100多公里,而內地高鐵已實現最高350公里的運行時速。”
衛炳江明白,香港雖小,但背靠祖國就有大舞臺。實驗成果要變成實際工程,必須融入國家產業發展。看到容啟亮教授在太空儀器研發領域的成就,衛炳江心頭一動:“我們何不參與國家深空探測項目?”
于是從2010年開始,港理工多次參與探月、探火等國家項目。讓衛炳江自豪的是,港理工團隊參與研制的相機指向系統,幫助嫦娥四號傳回了世界首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參與研制的表取采樣封裝系統,則幫助嫦娥五號完成月壤采樣。
數年間,衛炳江帶著港理工,跟內地伙伴做了不少事——和西南交大聯手成立了軌道交通安全監測技術創新中心,與華為搭起了先進計算系統與網絡光互連聯合實驗室。看著華為如今的影響力,衛炳江笑著感慨:“現在提到華為,分量可不一樣了。”
這些并肩打拼的日日夜夜,衛炳江都記在心里。今年2月,全國政協“科普萬里行”活動首次走進香港、澳門,衛炳江分享感受時格外有底氣:“香港高校要加強與內地高校合作,繼續深化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合作。”
衛炳江話音未落,腳步已然向前。星河依舊遼闊,他朝著家國所需處,一步步堅定前行。
文理同輝
最近,衛炳江從Google鐵粉變成了DeepSeek深度用戶。過去他用香港本地的中文表達方式寫研究經費申請書,得請內地博士生幫忙修改成內地中文表達方式,現在AI一鍵搞定。
早年,技術變革主要影響理工科,文科還能歲月靜好。AI一來,文科的活兒它都能插一腳。衛炳江已關注AI多年,面對沖擊他淡定得很:“大學培養的是改變未來的人,要趕超技術,不能躲著走。”
2021年2月,衛炳江成為香港浸會大學第六任校長。理工大佬管文藝強校,他適應得飛快,還把科技理念帶進了人文學科。他覺得,科技并不是人文的對立面,而是講好中國故事的新方式。
衛炳江至今仍清晰記得40余年前初觀《星球大戰》時的震撼體驗。作為物理學學者,他不僅被影片中極具開創性的太空飛船與星際戰爭場景所震撼,更從物理學角度深刻理解到這部影片在電影技術史上的突破性意義。那些看似違背物理定律的太空戰斗,實際上是通過精妙的攝影技術和運動相對性實現的視覺魔術。正是這種技術突破與藝術創新的完美融合,使得《星球大戰》超越了單純的娛樂作品,成為影響整個電影工業發展的里程碑。
曾經參與國家探月、探火項目的經歷,令衛炳江無比自豪。但他目光卻不只看向現實的星辰大海:“硬科技讓國家有力量,軟實力讓國家有魅力。科技也能用來做更震撼的電影、更靈動的藝術。”
再過10年,電影靠什么吸引觀眾?音樂能進化成什么形態?衛炳江相信科技就是那把鑰匙。
2022年夏日,香港大會堂音樂廳里,一段熟悉的旋律飄起,“小河彎彎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聽眾們驚訝地發現,主唱并非真人,而是300多個虛擬人聲。抬頭看,AI畫的3D影像踩著節拍舞動,光點凝成海港,天幕游過花朵,浪濤卷起彩虹。
這首又仙又科技的《東方之珠》,便是出自浸大團隊之手。一個月后,圖靈人工智能交響樂團正式成立,校長衛炳江親眼見證了這支未來樂團誕生。
這只是一個開始。2022年12月,以電影學院聞名的浸大,啟動了“未來影院系統:下一代藝術科技”項目。新落成的視覺化研究中心里,有全球首個360度LED包圍影院,衛炳江描繪:“你站在一個直徑8米、高4米的光圓柱中央,街景殿宇從四面八方瞬間把你吞沒……是不是還挺妙?”
與此同時,衛炳江還把目光投向了浸大的另一塊金字招牌——中醫藥專業。在衛炳江的童年記憶里,家里最多的就是醫書。家人生病,遇上手頭不寬裕,懂點中醫的父親總在燈下翻找藥方。
如今,衛炳江把這股熟悉勁變成了行動。他正推動運用大數據和AI,梳理幾千年里中國人積累的醫案,總結成更標準的治療方案,從而讓中醫藥更好地走向世界。
推動這些“黑科技”落地,衛炳江的目標很明確,讓中醫藥、戲劇、音樂乃至體育,通過數字化使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既新潮又實用。把最地道的中國故事,講給世界聽。
追光探暗
有個醉漢在路燈下找鑰匙,警察問他:“鑰匙丟哪里了?”醉漢指著黑漆漆的巷子:“那里。”
警察納悶:“那為什么在路燈下找?”醉漢理直氣壯:“因為這里有光啊!”
講到這里,衛炳江低頭一笑。2019年夏天,在深圳虛擬大學園課堂講的這個“燈下尋鑰”故事,他常用來自省:“不要只研究前人已經照亮的領域,而要敢于探索仍是黑暗的地方。”
哪怕科研以外的問題,衛炳江也愛多想一步。嘗試把科技融入電影后,他跟教授們討論,要不要加一個“數字人文科學”發展方向,比如學唐代史時,把長安城的市井做成3D影像,讓學歷史像追劇一樣。整理醫案時,他也在關注遠程醫療,中醫看病靠望聞問切,他想用光纖做個更靈敏的傳感器,讓醫生隔著屏幕就能看清病人的臉色和舌苔。
衛炳江的思考從不設邊界。解題惠人,是他唯一的目的。正因如此,他的提案總從專業領域破土,卻向更遼闊處生長。
衛炳江長期關注人工智能,但他的目光不只盯著年輕群體。他發現,獨居老人面對智能設備,普遍存在“不敢用、不能用、不會用”的心理障礙,甚至因此失去自信。尤其子女不在身邊的老人,既缺乏學習的機會,又難以與家人聯系,更容易陷入孤獨。更讓人揪心的是,老人對網絡信息辨別力弱,常成為詐騙目標,而部分獨居老人因害怕被騙,連基礎的醫療預約等線上服務都不敢用,數字時代的便利他們無法享受。
2023年,剛成為全國政協委員的衛炳江在《關于幫助獨居老人跨越數字鴻溝融入數字中國建設的提案》中建議,立足現有基層老齡群體服務工作基礎,加強針對獨居老年人的點對點精準智能服務。動員青年志愿者和少先隊員,開展多種形式的智能生活主題活動。同時,加大對老年人互聯網反詐防騙的宣傳與科普力度。
衛炳江的思考總是環環相扣。每年,香港浸會大學均會迎來多名杰出運動員,他們是通過“優才運動員入學計劃”錄取的現役運動員。當現役運動員步入課堂,退役運動員的路在何方?衛炳江提出,聯合內地和香港的大學及體育組織,為運動員量身打造體育科學、體育管理等課程。同時,聯合企業提供職業培訓,并利用香港的國際樞紐優勢,幫助運動員走向世界舞臺繼續發光。
衛炳江又想得更遠。長期以來,中國運動員在遇到體育爭議時,通常需要前往國際體育仲裁院進行仲裁,買機票請律師就是一大筆錢,維權成本太高。今年,衛炳江提交了《關于發揮香港的“窗口效應”,打造亞太區體育爭議解決中心的提案》,建議利用香港仲裁制度與國際接軌的優勢,將香港建設成亞太區體育爭議解決中心,讓中國運動員、教練及裁判獲得公平待遇,并提升中國在國際體育仲裁機制上的話語權。
衛炳江的破界,從不是一時興起的嘗試,而是融在骨子里的思維方式,讓知識邊界為問題讓路,讓專業壁壘為需求拆墻。
這條路沒有終點。衛炳江低垂眼眸中閃爍著探索的光芒,而他的腳步,始終向著更遼闊的天地延伸。
記者手記
物之用
《墨子·魯問》有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公輸子自以為至巧。子墨子謂公輸子曰:“子之為鵲也,不如匠之為車轄,須臾劉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
魯班醉心機巧之妙,墨子偏重實用之效,這場古老的爭論,在衛炳江的實踐里卻從未成為問題。他讓音樂染上科技的韻律,那首絢麗的《東方之珠》恰是在證明,硬核實用與柔軟滋養,在今時今日都不可或缺。
而所謂能工巧匠,不過是善用所有知識與資源,回應世間真切的需要罷了。
記者:張園
文字編輯:王亦凡
新媒體編輯:洪琳
審核:李木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