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80%至90%的兒童或多或少都經歷過家庭暴力,且每5個孩子中,就有4個人遭受過體罰。而在我國,不少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父母不管是在學習或生活方面進行教導時,打罵成了必要手段!也正因為現象普遍,使得“熊孩子到底該不該打”話題被廣為熱議。
兒子熊熊雖說上幼兒園時也偶爾出現不遵守課堂紀律,或與別的小朋友打鬧被老師投訴的情況,但小薇覺得“小孩子哪有不犯錯”,再加上從小被媽媽打罵的經歷,讓她更加下定決心要做一個“溫柔的媽媽”,所以對兒子的投訴,她也只是教育幾句而已。
沒想到,自從兒子上小學后,用小薇的話說就是:“我真的克制不了不打罵他!”如做作業拖拉,同一道題她認真講了3、4遍,孩子還是懵懵懂懂。且為了放學后跟同學玩耍,竟然跟她說老師沒有布置作業,以致于老師隔三差五地反映“熊熊怎么都不交作業”。
直到隨著兒子從學校收到老師的投訴,逐漸增加其他闖禍的事情后,她徹底忍不住對孩子動手了。畢竟,打破教室玻璃還可以通過賠錢解決,而熊熊居然與2個同學一起從4樓丟下7、8個玻璃瓶,差點砸傷樓下路過的其他人,這就不是小事了。
“你為什么就不能讓我省省心?我真是后悔生了你”,小薇一邊隨手拿起一本書拍打兒子的屁股,一邊怒罵。而熊熊又一次被媽媽打罵,已經沒有前幾次被震懾的模樣,直接反駁:“我也不想要你這種只會打我罵我的媽媽,你以前不是這樣的!”
聽了兒子的話,小薇一股心酸涌上心頭。曾幾何時她也一直跟自己說“不能打孩子,不要成為媽媽那樣的人”。然而,看到兒子闖禍不斷,苦口婆心勸說也無用,她還是忍不住像媽媽小時候對待她一樣,無論犯什么錯,直接動手打一頓。
其實,像小薇這般“迫不得已”動手打罵孩子的家長不在少數。在人民網發布的家長管教孩子時采用暴力解決的調查原因里,除了極少數家長本身精神狀態、心理問題影響外,孩子犯錯或不聽話是主要原因占據80%以上,而這些孩子便是家長口中的“熊孩子”。
直接對“熊孩子”動手真的有用嗎?
早在2014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通過調查指出,全球至少有80%的家長或多或少打過孩子,原因雖說五花八門,但主因還是在管教孩子時未能達到效果或遭到孩子的反叛等。
而經歷過家長打罵的孩子,一輩子都能牢記這件事情,且對他們的性格、三觀等造成影響。
正如密歇根大學的教授們對美國近500名罪犯進行研究后發現,童年時期被家長打得越多的孩子在反社會行為方面的可能性越大,患上精神方面的疾病概率也更高。同時,長期遭受打罵還會導致孩子的大腦結構發生變化,很可能使智商下降,還會出現海馬體變小,記憶能力變差等。
而青少年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亦通過數十年的工作經驗,并對10000名未成年人進行調查后總結到,25.7%的孩子在長期遭受家長打罵后,出現自卑、抑郁的心理;56.5%的孩子出現性格暴躁、遇事喜歡暴力解決的情況,而22.1%的孩子則表現出冷漠、沒有同理心,哪怕是對家長也是如此。
如何科學教導令家長頭疼的“熊孩子”?
諸如《正面管教》等育兒書籍中,已針對家長們日常教導孩子的各種情況提出了相關教導建議,也給出了“科學懲罰”,站在孩子角度的正面引導,讓家長可根據自家孩子的性格特征等尋找合適的教導方法。
1、家長管控好自己的情緒
新東方創始人俞洪敏坦言:“孩子80%的壞習慣其實都源自于家庭。”
因為他發現,哪怕老師們努力教導,只要孩子在家沒有得到家長的繼續督導,也很難改變不良的學習習慣。
就如教育部門一直建議家長們在家里與孩子相處時,一定要注意自身言行,樹立良好榜樣,不管是日常接人待物還是做事等,都應以身作則,正面且正確的示范可在耳濡目染中讓孩子通過模仿避免成長為“熊孩子”。否則就像網絡流傳甚廣的那句“每一個熊孩子背后,往往都有一個熊家長”。
2、做到真正的尊重孩子
李玫瑾教授認為:“家長如果想獲得孩子的尊重,首先自己要懂得尊重。”而美國知名兒童心理學家布魯爾·卡特更是認為:“親子關系緊張的主因,是父母沒有尊重孩子”。
所謂尊重孩子,不僅是尊重他們的想法、言行,也要給予足夠的包容,理解年幼的他們會犯下各種錯誤,只要注重引導他們懂得避免再次犯錯的方法,了解這些錯誤所需要承擔的后果等,幫助他們在錯誤中獲得成長!
3、不要無原則溺愛孩子
《左傳?隱公三年傳》提到“慣子如殺子”。
而現實生活中,諸如鄭州幾名家長放任孩子們劃花豪車最終賠付2萬多元、四川內江1名女孩將另1名女孩推入水中險些令其溺亡,家長卻并未多加指責自家孩子最終惹官司上身等屢見不鮮的事例,無一不在提醒家長們無原則、無底線溺愛孩子的嚴重后果。
雖說家長們愛護自家孩子是天性,但如果沒有給予理智的愛,最終也只是害了孩子與自己。
所以,家長們一定要在孩子有任何錯誤時,及時阻止并進行有效教育,讓孩子懂得“什么可以做,什么堅決不能做”,了解社會的規則、法規,擁有正確的是非觀與三觀。
4、注意進行“科學懲罰”
孩子年幼又無知,犯錯是在所難免。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說,1至6歲必須要給孩子樹立規則,7至12歲加強,讓孩子擁有敬畏之心。否則12歲以后,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們基本不受家長的管教。
而給孩子樹立敬畏之心,那就要在孩子犯錯時進行“科學懲罰”。如孩子將牛奶打翻,不要急于打罵,而是引導他自己打掃干凈,讓他明白犯錯就要自行承擔后果,之后就不會如此不小心。
如果孩子做事拖拉,那就與他一起制定計劃表,監督他按照表內的內容、時間規定完成,逐漸養成不會超時的好習慣。
還有孩子沒耐心、做事馬虎等,可以安排他進行數豆子等,逐漸養成靜心、專心做事的習慣。
凌晨媽媽來叨叨:
李玫瑾教授總結過:“孩子身上出現的問題,往往可以從家長身上找到。”也如教育家陳鶴琴所認為般“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您是否認同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