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時,孩子7點起還是9點起?
前幾天在朋友圈看到這個問題,幾位共同好友紛紛分享著自己的想法。
有人說,“當然7點起床,早起可以早讀、鍛煉,可以幫助孩子克服懶惰。”
也有人反對,“暑假起來那么早做什么?又不用上課,多睡一會對孩子身體好。”
其中,有一位做兒科醫生的朋友一本正經地科普:
“67%的中小學生睡眠時間不達標,且6-13歲的孩子需要9-11個小時的睡眠。14-17歲的孩子需要8-10個小時的睡眠。
平常上課時,孩子要五六點起床,導致睡眠嚴重不足,暑假別再剝奪孩子的睡眠時間了。”
顯然,這位兒科醫生的觀點更嚴謹和專業。
就像那句話所說:
好好睡覺,是最快修復一個孩子身心亞健康的方式。
而如今許多父母卻不以為意,反而信奉近些年網絡上流行的一種育兒文化:
必須早起,且越早起床對孩子越好。
果真如此嗎?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前些天,去表姐家玩,進門就看到這一幕:
剛初一的侄兒樂樂正在埋頭苦讀,旁邊放著一張暑假計劃表,里面詳細標記了早上7點到晚上8點,每時每刻需要做什么。
據我所知,表姐是整個家族最雞娃的家長,樂樂每個假期都要六七點起床學習,一學就是一整天。
表姐對此頗有見解: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早上六七點讀書才有活力。”
我沒回答,而是轉頭看向樂樂:
黑眼圈、亂糟糟的頭發、半睜半合的眼睛,一副無精打采的狀態。
中午吃飯時,我又仔細觀察周圍其他的孩子:
或大快朵頤,或和同伴侃侃而談,或聚精會神地看電視。
唯獨只有樂樂,吃著吃著仿佛要睡了過去。
不得不說,“早起的鳥兒”有沒有蟲吃不得而知,但“早起的鳥兒”累趴下是事實。
曾看過一份@CCTV生活圈 的觀點:
過早起床的人,體內皮質醇水平更高,即壓力激素更高。
他們更容易生物節奏混亂,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判斷力差,飲食障礙等問題。
2021 年的一項研究也發現:
連續睡眠不足,會出現消極的情緒。
圖源網絡,侵刪
時間越久,累積越多,最后會產生嚴重的情緒病。
當然,有人會提出質疑:早起比別人多一個小時,可以幫孩子逆襲。
其實,這種說法也有待商榷。
一位名叫凱拉·瓦爾斯特龍的美國科學家曾做過一項實驗,
他隨機抽取了9000名高中學生,讓他們的每天上學時間推遲到早晨8點35分(及以后)。
結果這群孩子的成績,反而提高了四分之一。
原來是,他們睡眠充足后,大腦逐漸清明,聽課時大腦不再是一團漿糊,成績自然而然就上去了。
所以,不尊重孩子身體發育規律的早起,不符合孩子睡眠需求的早起,是害不是愛。
就像復旦大學類腦人工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曾講過:
“小孩子睡懶覺沒壞處,睡得越長,越有利于大腦發育。”
孩子睡好了,睡夠了,他們的思維才會更敏捷,精神氣才會充足,學習才能事半功倍。
暑假里,最好別催孩子太早起床
知乎上看過一位班主任做的“暑假實驗”:
把30個學生分成4組,連續21天里,觀測早上6-7點起床和早上8-9點起床,孩子白天的身體狀態和反應能力的區別。
結果表明:
1. 早晨起床越早的孩子,白天的反應速度和學習效率越低。
2. 隨著連續早起的天數變多,孩子脾氣變得越來越差,和父母的關系愈發緊張。
那些8-9點起床的孩子,反而白天更愿意學習,作息也逐漸規律。
哈佛大學研究也表明:
“睡眠不足時,大腦會以消極方式解讀他人表情,產生敵意、焦慮和社交障礙。”
早起毀一天不再是一個借口,更可能是身體發出的最后警告。
就像前段時間,網上有一個熱門問題:
假如周末或休假時,老板讓你每天七點起床打卡,你是什么感受?
下面的評論吵得不可開交。
“如果我假期還要上班,那我休假的意義是什么?”
“本來上班就夠累了,該休息的時候還是休息吧,一直卷也不是事啊!”
“放假休息好,上班才更有勁!”
那假如,把“工作”換成“上學”呢?
是不是現在的孩子,也累不動、卷不起了?
刷小紅書時,一位高中生博主@想休息的阿毛 在社交媒體上的一番話,讓我深思:
“我每天5點20起床,晚上22點10分結束一天的課程,寫作業到12點是常態,一周五天重復如此,周末還有兩個半天的補課。
我沒有休息過,真的好累,神經緊繃,眼睛閉上一秒就能入睡的程度。”
確實。
當班主任多年,回想班上的孩子們,幾乎都是五六點起床,下晚自習已是深夜10點以后。
更別提,有些孩子晚自習后,還需要做作業,基本上沒有屬于自己的時間,幾乎沒有睡過一個好覺。
此前,北京大學還做過一份數據調查:
2022年,中國高中生的周學習時間為59.7小時,比上班族多出近11個小時,中學生為55.2小時,小學生則為46小時。
而大多數上班族每周的工作時長,是在40-50小時。
為什么現在大街上很少看到鮮活的孩子,為什么成年人才有的工作疲態,早早地出現在高中生、初中生,甚至小學生身上。
答案呼之欲出。
所以,暑假到了,千萬別再催孩子太早起床。
“多睡一會吧,沒什么大不了。”
把平時欠下的“睡眠債”還清,把孩子的精神氣養足。
趁著暑假養精蓄銳,才是一個父母對孩子最深沉的愛。
當孩子說“媽媽,我再睡會”
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這個月,各地的學霸都在曬錄取通知書。
其中,博主@準大一的日常 分享自己三年的感受:
“其實,學習看的不是誰學得時間更長,而是對時間的利用率。
高中三年,我們班所有同學都堅信睡好了,腦子就好使了。
大家是人,不是機器,只學習,不休息,那是透支。
休息好了,心容易靜,身心輕松,學習不在話下。”
在孩子長身體的年紀,早起和成功,并不能完全劃等號。
當孩子問“媽媽,我想再睡一會”時,你的第一反應,絕不應該是拒絕。
以下幾點建議,送給各位父母。
1.允許孩子多睡一會
孩子的要求不太過分,比如沒有前一天熬夜打游戲,沒有睡到十點以后,家長都可以大大方方允許孩子多睡一會。
對于睡過頭的:
可以事后和孩子坦誠溝通,比如說:
“你今天睡的時間太久了,原諒你一次,不過下次不要超過xx點哦!”
也可以詢問孩子原因:
“今天早上這么晚起床,是什么原因啊?昨天晚上熬夜了,還是身體不舒服,或者有其他心事?”
教育孩子適當讓步,親子關系才能進一大步。
和孩子直接溝通,把底線說清楚,了解孩子想睡懶覺的原因。
這才是解決問題,而不是解決帶著問題的孩子。
2.觀察孩子睡眠周期,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觀察孩子的睡眠周期,才能因材施教。
對于小學低年級,晚上10點前入睡,早上可以允許孩子睡到自然醒;
對于青少年,晚上10點半前入睡,早上可以睡到9點以內,滿足每天9-10小時的睡眠時長;
對于高中生,壓力大、課業繁重,假期多睡一會,對孩子利大于弊。
就像一句話說的好:
“長大后,孩子有的是吃苦的機會。”
還未長大時,就讓孩子享受一些好時光吧。
3.學會制定恰當的暑假計劃
什么是恰當而有效的暑假計劃?
一位家庭教育指導師說:
不是從早忙到晚,不見一點空隙的“特種兵”計劃;
而應該是考慮孩子暑假“學業、生活、社會實踐”三位一體的高質量規劃。
比如:
早上9點到11點,睡眠充足后記憶力提升,可以讓孩子背背古詩詞,讀讀英語,學學單詞等文科內容;
上午11點到12點,大腦最活躍的時間段,用來做暑假作業,既快速又高效;
下午1點半到3點,可以讓孩子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比如看紀錄片、故事書、做手工、或者對喜歡的科目查漏補缺;
下午3點到5點,可以學習一些需要抽象思維、數理邏輯的科目,讓大腦得到充分開發;
5點以后,氣溫降低,戶外活動是最好的一堂自然課。
出去走一走、跑一跑、跳一跳,讓孩子的體能得到充分開發;
晚飯后,還可以增加家庭活動,比如家庭夜談會,親子互動游戲,把平時沉積的家庭矛盾拿出來聊一聊,家庭氛圍會更加融洽。
不知大家有沒有細想過:
從早上9點到下午6點,時間并不短。
除去中午吃飯1小時,還剩余8小時。
如果合理利用和安排,既能讓孩子主動學習,又能鍛煉身體,還能讓孩子玩得愉快。
孩子不和你吵架了,家庭矛盾減少了。
母慈子孝,一片祥和。
而這,才是暑假的真正打開方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