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問起吉林市河南街的老字號,熟悉吉林掌故的朋友隨便就能羅列出許多,尤其是近年來,吉林市弘揚文化傳統(tǒng),大力推進文旅融合,越來越多的老字號為現(xiàn)代吉林市民所熟知。但是無論有多少老字號進入視野,但凡細數(shù)盤點,福源館和新興園必定位列其先——這兩個老字號空間上相鄰,又一道沐風(fēng)雨、歷變遷,在河南街上伴生已逾百年之久,至今仍活力不減。
據(jù)《古城商韻》記述,福源館的歷史可追溯到埠源茶館,清同治年間改名福源館。進入民國后,由“俊六大人”投資,福源館的規(guī)模日益擴大,經(jīng)營品種增多,所營糕點等副食的品質(zhì)不斷強化。解放后公私合營時,又與吉林城老牌馃子鋪“江源永”合并,食品制作技藝有了進一步的提升。1999年,經(jīng)市政府批準,福源館進行了改制,由國營轉(zhuǎn)變?yōu)楣煞葜破髽I(yè)。
新興園的歷史可追溯到清光緒年間的董家飯鋪,后得緣由牛子厚賜名“新興園”并題寫匾額。新興園以圓籠蒸餃聞名遐邇。解放后新興園曾一度被并入江城飯店,后來又獨立經(jīng)營。近年來,新興園在新掌舵人的帶領(lǐng)下,肩負社會責(zé)任,大力弘揚吉林市傳統(tǒng)文化——喜連成京劇大舞臺、史話博物館等手筆不僅豐富了本地人的文化生活,也在國內(nèi)外產(chǎn)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對現(xiàn)代人而言,福源館和新興園的印象起源于兩家老字號的“平房時代”。就目前可見的影像資料,現(xiàn)展示于吉林市船廠博物館中的兩張彩色照片算是比較早的。有趣的是相鄰的兩家店鋪房屋式樣十分相似:平房簡潔,線條明快,都采用了民國時期流行的“洋門臉”。大門上方的墻體上都為白底紅字的招牌,且大門上方均懸黑底金字匾額。另外,窗欞、閘板也涂成藍色。
1987年6月,河南街進行改造,兩家老字號的臨街平房均被拆除,翻建了后來的樓房。其中福源館為三層樓房,新興園為二加三樓房。在1991年發(fā)行的《吉林市財貿(mào)概覽》畫冊中,新興園和福源館的門面照片先后出現(xiàn),其各自邊角處,又都留有對方的些許身影。盡管許多建筑細節(jié)和裝飾色彩出現(xiàn)許多差異,但兩棟樓緊緊銜接,且樓體均為白色調(diào)。
新世紀后,福源館率先開始在大門處建起仿古門樓裝飾,進而又大量使用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飛檐斗拱,將外形簡單的“方塊樓”裝飾成為雕梁畫棟的傳統(tǒng)樓閣式樣,展示出濃郁的雅致恢宏的氣韻。新興園也進行了樓體裝飾,不過采用的卻是折衷主義風(fēng)格——既有傳統(tǒng)的檐脊,又有歐式的明柱、拱窗,一眼望去,大有承前啟后的氣勢。
此前,不知是否與兩家店鋪同為國營商業(yè)企業(yè)有關(guān),其外貌仍有很多相似之處。然而自門面改造后,長期外貌相似的兩家相鄰百年老店,也借外貌出現(xiàn)的巨大差異,彰顯出不同的企業(yè)氣質(zhì)。
雖未見到影像資料,想必在解放前,兩家老字號的門面差異就該這么大吧……
特別鳴謝苗韞識先生對本人撰寫此文給予的支持和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