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傳俄羅斯海軍航空兵悄悄派了個團隊來中國,就一個目標——仔細看看殲-35這款隱形艦載戰斗機。這可不是捕風捉影,俄羅斯《軍事評論》直接擺上桌面討論:既然“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基本指望不上了,自家艦載機也青黃不接,為何不能直接買中國的?
俄羅斯人的驕傲——“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它的故事實在有點慘。這艘老艦最近幾年不是在修理廠趴窩,就是在去修理廠的路上。
動力系統冒的黑煙、接連不斷的升降機故障、還有飛行甲板坑坑洼洼,簡直成了全球海軍話題榜單上的常客,最扎心的是2016年,剛出發遠征敘利亞,就稀里嘩啦損失兩架寶貴的艦載機,修了又壞,壞了再修,俄羅斯海軍官兵心里那叫一個憋屈,航母這張大國名片,被它弄得灰頭土臉。
“庫”艦不爭氣,連帶它艦上的米格-29K/KUB也尷尬得要命,這飛機說是第四代沒錯,但放到今天,航電、雷達、載彈量那些老底子,明顯跟不上新世紀的戰場節奏了。
印度海軍那邊更是怨氣沖天,用著米格-29K,摔了又摔,最后實在忍不下去,直接公開喊話要淘汰它們,另尋新機,連當初最大的買家都嫌棄,這牌子的口碑,你讓俄海軍自己怎么有底氣接著用?艦載機新機斷檔,更是雪上加霜。
蘇霍伊家許諾的蘇-57艦載版?
只聽樓梯響,根本看不到實機影子。米格自己倒是畫了個“多用途艦載機”大餅,但就停留在模型和PPT階段。青黃不接,俄海軍頭頂那片天空,空蕩蕩得讓人心慌。
反觀中國的殲-35,那可是天天上的明星。首先,它是“隱形”的!飛出去敵人雷達都抓瞎,其次,身子骨特別強健,設計時就考慮到航母上天天彈射、攔阻那股猛勁兒,能在驚濤駭浪中起飛作戰,再說航電,那可是集中國頂尖科技,機載雷達看得又遠又清楚,戰場態勢盡在掌握。
武器艙設計講究,藏好武器降阻增航程,出來的時候威力一點不減。殲-35的定位很清晰——作為一柄尖刀,刺破敵人防御網,奪取制空權。這本事,正是現在海上強國都眼紅的。
殲-35另一個“吸粉”技能,就是它對彈射器友好得不得了。特別是電磁彈射這塊,天生契合。俄羅斯嘴上沒大聲說,但明眼人都懂——他們心心念念的新一代航母,絕對離不開電磁彈射這關鍵技術,蒸汽彈射?那玩意早就是過去式了,自家沒搞出來,合作伙伴又難尋,買一批適配電磁彈射的先進艦載機,簡直是提前為新航母鋪好了“跑道”,省事又高效。
俄羅斯人做事向來務實。軍費這兩年精打細算得很。從頭到尾開發一款全新艦載機?費錢、費時、風險還不小。直接跟中國買殲-35?性價比的賬怎么算怎么劃算。殲-35這平臺思路很活,未來不斷升級航電、武器,能跟海軍打很久的交道。
俄羅斯現在缺的恰恰是穩定的裝備更新渠道。更讓人動心的是,殲-35背后站著整個FC-31驗證機家族,積累了海量的飛行數據,可靠性有背書。中國航空工業這些年口碑爆棚,產品質量穩定,交貨準點——對急于填補戰力空窗的俄羅斯海軍,這才是真正的“安心丸”。
俄羅斯真能下定決心引進殲-35?這里頭彎彎繞繞也不少。技術轉讓深度到底多大?生產線是俄方只搞組裝,還是中國深度支援?錢怎么算?雙方得坐下一輪輪拉扯。
更深層的,俄羅斯國防產業一向引以為傲的“獨立自主”金身,會不會因為購買中國先進戰機而打折扣?這個心理關,得普京點頭才行。再者,中俄軍事技術合作以前多是俄方向中方出售或轉讓技術,現在角色要徹底翻轉——這事本身就充滿歷史象征意義。
西方媒體早就嘀咕開了,分析各種可能性。《軍事評論》提了一嘴“許可證生產或技術合作”,透露出俄方或許不只滿足于單純當買家。
航母停擺,艦載機短缺;新機無蹤,內部青黃不接。殲-35性能亮眼,彈射適配,中國制造穩定可靠。對困境中的俄羅斯海軍而言,購買中國殲-35似乎是個現實選項。不過真要走這條路,技術轉讓、產能配合,特別是民族產業自信與國際政治考量間的平衡,需要俄方高層拍板。
埃及已經從中國引進了殲-35原型機?這個傳言在業界流傳多年。若俄羅斯真的加入采購行列,這絕不只是一紙軍貿合同那么簡單。它可能成為21世紀全球軍事裝備格局深度演化的重要里程碑——老牌軍工強國,向曾經的“學生”采購關鍵性高端武器。這條路能不能走通,時間會給我們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