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俄羅斯原本在先進軍事技術領域,家底子還是很厚的,尤其是新理念軍事技術方面有不少前瞻性成果。但是最近傳來一個重磅消息,無疑對俄羅斯的軍工業是一記重擊-俄羅斯的微波武器研發受挫。
根據烏克蘭媒體《國防快報》在7月23日的報道,經過?10年研發的“狂怒”微波武器系統以失敗告終,其原型樣車被送入莫斯科附近著名的庫賓卡裝甲博物館展示。這意味著,俄羅斯終于承認用微波反無人機這條路,徹底失敗了。
?——【·十年研發付諸東流·】——?
俄羅斯國防部在2025年7月23日通過烏克蘭媒體《國防快報》披露的消息震動國際軍界——歷經10年研發的“狂怒”微波武器系統正式宣告失敗,其原型樣車被送入莫斯科近郊的庫賓卡裝甲博物館永久陳列。
這一決定標志著俄羅斯在微波反無人機領域的戰略嘗試徹底折戟,也暴露出其軍事技術研發體系的深層困境。 “狂怒”系統的研發始于2015年,其核心設計目標是通過車載高功率微波發射器,在8-10公里范圍內癱瘓無人機的電子控制系統,實現對蜂群目標的面殺傷。
根據俄羅斯聯合器械制造公司早期公布的技術參數,該系統采用X波段脈沖微波源,理論上可產生500兆瓦級電磁脈沖,能夠燒毀無人機的飛控芯片和導航模塊。
然而,實際測試結果卻與預期相差甚遠。 在2023年的敘利亞實戰測試中,“狂怒”系統對土耳其制造的“旗手-TB2”無人機僅能在3公里內造成間歇性干擾,且需要持續照射10秒以上才能導致目標失控。
這種效能顯然無法應對現代無人機蜂群的飽和攻擊。更嚴重的是,該系統的車載平臺重達28噸,在野戰環境中機動能力極差,極易成為敵方反輻射導彈的目標。
烏克蘭軍方在2024年哈爾科夫戰役中,曾使用美制AGM-88H“哈姆”導彈摧毀過一套“狂怒”原型車,進一步驗證了其戰場生存能力的不足。
俄羅斯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弗拉基米爾·科瓦廖夫在接受《紅星報》采訪時坦言,“狂怒”項目的失敗源于三大技術瓶頸:微波源能量密度不足,波束聚焦精度未達設計指標,電磁兼容性存在嚴重缺陷。
這三個問題相互交織,導致該系統既無法有效毀傷目標,又難以與現有防空體系兼容。最終,俄羅斯國防部不得不做出將其封存的決定。
?——【·中國微波反無人機的實戰化突破·】——?
與俄羅斯的困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在微波反無人機領域已實現全鏈條技術突破。珠海航展上,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展示的“颶風3000”高功率微波武器系統引發全球關注。
這套采用8×8輪式底盤的機動平臺,配備相控陣天線陣列,可在6秒內完成目標搜索、鎖定和攻擊流程,對15公里內的無人機群實現“一網打盡”。
“颶風3000”的核心優勢在于其**模塊化設計與智能化作戰能力。該系統集成了毫米波雷達、光電傳感器和電子偵察設備,能夠自動識別無人機型號并匹配最佳攻擊參數。
例如,對于GPS導航的消費級無人機,系統會優先發射寬譜電磁脈沖干擾其定位信號;而對于采用加密通信的軍用無人機,則切換至窄帶高功率模式直接燒毀飛控主板。
這種“軟硬殺傷結合”的策略,使其在應對復雜電磁環境時表現出極高的可靠性,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微波武器已進入實戰檢驗階段。
2024年11月,中東某國國防部公開顯示,該國部署的“颶風2000”系統在一次邊境沖突中,成功攔截了來自敵對勢力的32架自殺式無人機,其中21架在5公里外即被電磁脈沖摧毀,剩余11架在試圖規避時因導航混亂墜毀。
?——【·結語·】——?
這場技術博弈的背后,折射出全球軍事變革的深層邏輯——在無人機技術重塑戰場規則的時代,誰能率先實現定向能武器的實戰化,誰就能掌握未來戰爭的主動權。俄羅斯的挫折與中國的突破,正是這一進程的兩面鏡子。而當“狂怒”系統在博物館的玻璃展柜中逐漸蒙上塵埃時,中國的微波武器已在實戰中書寫著新的戰爭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