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男子因輕信虛假炒股廣告,掉入投資類詐騙陷阱,被騙326萬元。7月24日,公安杏花嶺分局發布警情提示,提醒廣大群眾謹防投資類電信網絡詐騙。
7月10日,公安杏花嶺分局轄區發生一起金額高達326萬元的投資類詐騙案件。受害人是一名44歲的男子,他在刷短視頻時,輕信彈出的虛假炒股視頻廣告,隨后下載虛假投資平臺進行投資,最終蒙受巨大經濟損失。
“這起案件中,詐騙分子的套路可分為4個階段。”民警介紹了案件相關情況,并揭秘了騙子的伎倆。
第一步,精準投放誘餌。受害人刷到的“炒股教學”“高收益投資”視頻,內容看似專業,實則為詐騙團伙投放的廣告。此類平臺經常利用大數據篩選對投資感興趣的人群,通過短視頻、直播、社交群聊等渠道廣泛撒網。
第二步,打造專業人設。騙子誘導受害人加入“炒股交流群”,群成員除了受害人,其余多為騙子偽裝。受害人入群后,所謂的“導師”“客服經理”每日分享虛假盈利截圖、偽造資質證書,甚至安排“托兒”吹捧跟投,營造“穩賺不賠”的假象。
第三步,小利誘惑。詐騙平臺允許初期小額提現,比如這起案件中,受害人就成功提現100元,此舉目的是讓受害人誤以為平臺正規,隨后以“高回報”“內幕消息”誘導加大投入。第四步,收割跑路。當受害人投入大額資金后,騙子會以“繳納稅費”“解凍賬戶”等理由繼續索款,或直接關閉平臺。
這起案件中,騙子甚至要求受害人通過線下運送現金、黃金等非常規方式轉賬,規避銀行風控,手段極其隱蔽。
民警結合多起案件分析發現,三類人群易成為詐騙目標。
一、是中、老年有投資需求但缺乏專業知識者。這類人群對炒股、理財等有較強興趣,但可能缺乏正規投資渠道或專業判斷力,容易被“低門檻高回報”話術蒙蔽。
二、是過度自信或急于翻本的投資者。部分人曾有過炒股、基金經歷,或因近期市場波動虧損,急于通過“捷徑”回本,輕信“導師保收益”承諾,陷入“賭徒心理”難以自拔。
三、是信息獲取渠道單一的中高收入群體。詐騙團伙偏愛有一定積蓄的人群,這類人群主要通過短視頻、社交平臺獲取投資信息,缺乏對非正規金融機構的辨識能力,風險極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