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9月,美國以聯合國的名義出兵朝鮮半島。
在仁川登陸,彼時節節敗退的南朝鮮瞬間有了底氣,即刻展開了反攻,金日成腹背受敵,戰場形勢發生逆轉。
彼時,杜魯門詢問主帥麥克阿瑟:“什么時候可以結束戰斗!”
麥克阿瑟帶領的聯合國軍,此時如入無人之境,便告訴杜魯門:“等著我回家一起過圣誕節!”
杜魯門
做為熟知這場戰爭結局的人,我們或許認為麥克阿瑟太狂妄啦!
其實,那個時候,換做是任何人,哪怕是你我,在那個時代的節點處,想不狂妄都難。
麥克阿瑟
因為美國已經做出研判,認為我國不可能出兵。
即使出兵他們也不怕,自晚清以來,我國與各國的戰爭均以慘敗而告終。
二十萬八旗精兵被兩萬英國兵打得節節敗退,甲午海戰,敗給了當時不入流的東瀛......
我們已經留給國際社會這樣積貧積弱的印象,因此,其根本沒有將我國放在眼中。
那么,我國會給麥克阿瑟這個實現自己“牛皮”的機會嗎?
麥克阿瑟
從狂妄無知到肅然起敬
其實,當時反對出兵的人占據大多數,他們也是基于當時的國情,新中國剛剛成立,我們也是百廢待興,再貿然投入一場戰爭,勢必會影響我們經濟的復蘇。
幸而,我們有教員,其精通歷史、戰略站位高且看待問題精準,我們這才決定出兵朝鮮。
毛澤東
在麥克阿瑟看來,這時我們出兵朝鮮已經錯失了最佳的良機,在他看來出兵的最佳原則應該是以逸待勞,只有這樣才能給敵人以致命的一擊。
然而,他卻沒有想到,我們的軍隊經歷過千錘百煉,彭老總在用兵方面更是出神入化。
彭德懷
一上場就給了麥克阿瑟以迎頭痛擊,麥克阿瑟仍舊認為我軍不足為慮。
一個落后的國家,拿著落后的武器,要靠什么與裝備精良的聯合國軍對抗?
彭老總聰明得很,深知志愿軍的不足,其往往在敵人意想不到地方發起進攻,又在敵人意想不到的地方進行防守,令人敵人根本看不清其真實意圖到底是什么。
彭德懷
麥克阿瑟是一個研究我國文化多年的軍事家,
他對我們的印象還停留在晚清時期,而志愿軍的出現徹底把他打怕啦!
尤其是美國的陸戰軍1師,在與我志愿軍首次對抗后,幸存士兵留下了一輩子的心理陰影。
當年10月份,麥克阿瑟退回了三八線以內,圣誕節前結束戰爭已然不可能。
氣急敗壞地他當即電告杜魯門,請求對我國發起全面進攻,
并威脅公開我國,必要時不放棄使用核武器。
麥克阿瑟
礙于當時的國際局勢,杜魯門沒有同意他的請求,因為這種做法很有可能再次引發世界大戰。
為了挽救頹敗的局勢,美國方面決定臨時換將,這次奔赴戰場的主帥名叫李奇微。
李奇微
此人畢業于著名的西點軍校,其于麥克阿瑟不同,他比較務實,且喜歡到前線觀察敵人的作戰方式,以找出敵人的致命弱點,而后對準敵人的致命弱點狠狠打擊。
李奇微
在離開前,他詢問麥克阿瑟,與中方交戰,自己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麥克阿瑟說道:“千萬不要小看中國人,他們善于通過小道和山路在夜間突發奇兵,令人防不勝防。尤其是他們的步兵,雖然手中的武器不如我們,但是他們能將這些武器發揮到極致。”
麥克阿瑟
李奇微記住了這句話,在戰爭剛開始時,他打得謹小慎微,目的就是觀察我軍的作戰方式。
不得不承認,此人確實是一名厲害的對手。
狹路相逢,即使自己有著強大的優勢,也不輕視自己的敵人,這是一個良將必備的素質。
通過幾次作戰后,李奇微露出了心儀的微笑,他告訴手下:“原來志愿軍的缺點在這里。”
他發現我軍在交戰的前七天,作戰勇猛,推進速度快,
到了后面,不僅行軍速度明顯放緩,而且還會停下來休整幾日。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呢?
原因只有一個,他們的補給線沒有及時跟上,他們休整的目的是為了修建補給線,以方便下一輪發動進攻。
既然發現了軟肋,接下來的操作就容易啦!
以敵人的軟肋作為重要的打擊目標,制定作戰計劃就行。
李奇微的打法很簡單,總結起來就八個字:敵進我退,敵駐我打。
熟悉不?這好像是教員在井岡山時期用過的打法。
由此可知,這個李奇微應該是研究過我軍的作戰模式,這是要以其人之道,還治于其人之身。
李奇微
果不其然,在李奇微用了這套打法之后,我軍的傷亡一下子提高了,有詳細的數據可以做比較,中朝雙方在殲敵7.8萬的情況下,自身傷亡了4.2萬人。
我國初期派遣到朝鮮的軍隊有25萬,也就是說近五分之一的英雄犧牲在異國他鄉。
光是看看這組數字就讓人心疼。
然而,傷亡還沒有結束,為了誘敵深入,李奇微故意讓聯合國軍后撤,就是要讓我軍遠離后方的補給線。
七八日后,見我軍距離補給線較遠,便直接發起反攻,給予我軍迎頭痛擊。
彭老總豈會看不出李奇微的陰謀?他又會如何應對?
彭德懷
艱難中取勝
在第三次戰役中,李奇微唱了一出空城計,故意將漢城讓出來,
目的就讓我軍深入腹地,而后從后方包抄,決定將我軍前沿部隊一舉殲滅。
其在離開漢城之前,已經毀壞了這座城市所有的基礎設施,我軍連吃困難。
他這種操作的目的就避免我軍在漢城稍作休整,彭老總早就看出來了其計謀。
他決定將計就計,先將部隊駐扎漢城,其次開始修建這座城市的基礎設施。
彭德懷
既然你們引誘我來,我來了,但是我就故意露出我的缺點,故意告訴你,我沒有補給了,所以暫時停下休息。
那意思就是在告訴敵人,我現在很弱,你來打我吧!
其實我軍也已經布置好了口袋,等待對方的鉆入。
現在就看誰能沉得住氣!
最終,李奇微還是沒有沉得住氣,選擇了主動進攻,結果這場戰役我軍取得了勝利。
李奇微將自己的這種戰術命名為磁性戰術,
可是隨著戰爭的深入,他發現這種這種戰術只能發揮出一半的功力。
有時候他也在懷疑,是否志愿軍還有別的必殺技呢?
后來他才知道,他的戰術之所以無法發揮出全部的威力,就是因為這支部隊能在無法生存的地方生存下去,能在絕境中闖出生路。
后來他在自己的著作《北緯三十八度》中寫道:中國軍隊都是強悍而兇狠的戰士,經常打起仗來不要命。
不過我們發現,與朝鮮人相比,在某些方面他們是更加文明的敵人,很多時候,他們把僅有的一點食物分給俘虜,對待俘虜很客氣。
前半句是對我軍作戰狀態的總結,后半句則表明了點明了我軍紀律之嚴明。
之所以得出后面這一結論,因為他發現我軍在退出漢城時,竟然沒有將修好的一些基礎設施再次破壞,而是留給了當地的一些老百姓。
而且志愿軍對待美軍俘虜,也十分友善,寧可自己吃一些劣質食物,也要把好食物分給美國人。
雖然其十分佩服這位平生的對手,但是他不能停手,軍人就是以服從命令為天職。
為了取得戰斗最后的勝利,他在磁性戰術之外,又添加了一項更為殘忍的輔助戰術——空中絞殺術。
利用美國強大的空軍力量,專門轟炸我軍的補給線,據統計,其轟炸鐵路、公路、橋梁等基礎設施的次數超過了兩萬多次。
而我軍為了保護補給線,只能在地面架設高架炮與敵人的空軍交戰。
由此可見,當時我軍打得有多慘烈。
在后期的戰役中,打得最慘的當屬鐵原保衛戰,這是我們后勤補給線的重要一環,李奇微將大量的兵力放到此地,目的就是吞下這個地方。
彭老總將守衛鐵原的任務交給了63軍,63軍為了避免受到敵人的空中襲擊,采用了分散構筑陣地的方式。
敵人4個師輪番攻打了十三天,63軍最終殲滅敵軍1.5萬人,而自身的傷亡也達到了兩萬多人,就連軍長傅崇碧也身受重傷,昏迷不醒。
傅崇碧
通過這些戰損比,就可以看出,我軍當年到底付出多少犧牲,到底流了多少鮮血。
為什么從朝鮮戰爭以后,美國人再也不敢小看我們?
就是因為這些先烈替我們做出了犧牲,在那一代把能做的事情都替我們做了。
看看麥克阿瑟和李奇微對我們的評價就知道了,現如今他們誰還敢輕視我們嗎?
即使到了今天,老美想對我們動手,也要仔細端量端量。
畢竟,朝鮮戰爭的陰影還留在他們心中未曾完全散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