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包西鐵路運煤通道通信光纜工程施工現場,一臺紅白相間的機械設備正以每分鐘35米的速度穩定推進光纜敷設作業。這款由中鐵六局電務公司第一區域項目部改造研發的機械敷纜機,成功攻克了鐵路施工大站場、長距離敷設光電纜的技術難題。
“傳統人工敷設方式不僅費時費力效率低下,而且在轉彎、斜坡等特殊區段還存在安全隱患。”項目部總工程師王建清介紹。
實際應用
項目部改造應用的戶外光電纜機械化敷設施工技術,創新性地將牽引系統、滑輪組系統有機整合改進,實現了全場景遠距離機械化作業。更換電纜夾持裝置材質為橡膠履帶輪,由固定式改為可調節,再配合自主設計的地(角)滑輪組,使設備擴展可敷設多種線纜,而且能夠在±30°斜坡、狹窄管井等復雜環境中順利開展作業。加裝了后置剎車系統和支撐桿,使敷纜機能夠穩定運行,做到“隨走隨停”,避免了因力量不均導致的線纜斷裂風險,提高了施工過程的可控性和安全性。
戶外電纜機械化敷設施工技術
“改進后的敷纜機可謂是我們的‘敷纜神器’,降本又增效、提質更節約。”項目部創新工作室成員張高翔解釋說。傳統人工敷設100米電纜需8-9人協同,改進后的牽引機僅需1-2人即可勝任,相當于一位精明的“成本管家”,可將施工工期縮短60%以上,施工成本節約80%以上。在包西鐵路新街站擴能改造工程,37個區間227公里電纜敷設任務12天就高效收官;在臨哈線臨河至額濟納段新建通信光纜工程中,采取人工和機械敷纜相結合方式,圓滿完成1590公里的光纜敷設任務,直接節約施工成本30萬元。
該技術憑借其卓越的性能和顯著的經濟效益,榮獲內蒙古自治區級工程建設工法、中鐵六局第二屆實用技術二等獎,為鐵路施工行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工人日報客戶端記者賴志凱 通訊員郭家樂)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