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的北京,上演了一場精妙的地緣政治博弈。
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的訪華行程雖僅持續24小時,卻釋放出遠超時間的復雜信號。
當馮德萊恩在記者會上說出那句“歐盟加強和中國的貿易關系,跟和美國關系變壞沒關系”時,大洋彼岸的華盛頓恐怕能清晰感受到一股寒意——那個長期被視為美國堅定盟友的歐盟,正試圖在貿易戰的硝煙中開辟一條獨立航線。
馮德萊恩(資料圖)
此次訪問的規格之高,令觀察家們側目。
中方幾乎搬出了所有重要高層參與會談。會談間隙,一張三人輕松拉手、開懷而笑的合影在媒體上瘋傳。這與去年雙方會談時拘謹嚴肅、甚至略顯尷尬的氣氛形成強烈反差。
中方破格的熱情傳遞著清晰信息:合作的大門始終敞開,但前提是平等與相互尊重。會談中中方強調的“堅持互相尊重、開放合作、支持多邊主義”,正是對歐盟的委婉告誡——世界早已不是單極格局,選邊站隊并非明智之選。馮德萊恩顯然心領神會,姿態之低近年罕見。
耐人尋味的是,就在歐盟代表團飛抵北京之際,布魯塞爾正式亮出了醞釀已久的“反擊”底牌。
一份總價值高達930億歐元的美國商品加稅清單被公之于眾,涵蓋飛機、葡萄酒、醫療設備等關鍵領域。歐盟強硬表態:若8月7日前美歐談判無果,關稅大棒將毫不猶豫落下。
選擇這個微妙時機公布清單絕非偶然。歐盟巧妙地將北京變成了展示其戰略自主的舞臺。一方面,這記重拳是對特朗普政府揮舞關稅大棒的強硬回擊;另一方面,這張“美國牌”也成為馮德萊恩與中國談判時的重要籌碼,試圖向中方證明歐盟并非仰人鼻息的附庸。
馮德萊恩(資料圖)
面對鳳凰衛視“如何維系中歐關系穩定性”的提問,馮德萊恩的回答直指核心:“重要的是傾聽對方……找到真正的關鍵問題在哪里,然后在這些課題上找到務實解決方法?!?這句看似樸素的話語,道破了僵局的破解之道。
雙方同意建立的“升級版出口管制對話機制”,正是傾聽后的具體成果。該機制旨在快速解決分歧,為敏感貿易摩擦裝上緩沖閥。這不僅是技術性安排,更體現了雙方管控分歧、聚焦合作的務實態度。當馮德萊恩強調“我們有很多可以一起做的事”時,北京與布魯塞爾在氣候變化等全球議題上的聯合聲明已亮明共同擔當。
然而歐盟的自立之路荊棘密布。
馮德萊恩的北京之行,本質上是歐盟在雙重困境下的自救。美國關稅威脅步步緊逼,法國民眾的抗議聲浪未平,德國制造業的引擎也顯露疲態。當特朗普在G7峰會上警告歐盟“不聽話就承擔損失”時,馮德萊恩深知這不是虛張聲勢。
真正的難題在于,歐盟既無法承受與美國徹底割裂的安全代價,更難以舍棄中國市場的巨大引力。作為歐盟最大的進口來源國和第二大出口市場,中國已深度融入歐洲經濟脈絡。從比亞迪電動車馳騁歐洲街道,到寧德時代支撐起產業鏈關鍵環節,德法意等國企業與中國的共生關系早已盤根錯節。
馮德萊恩的“中間路線”正是這種兩難處境的寫照——她既要在中美之間尋求微妙平衡,又要努力掙脫“棋子”的定位。
馮德萊恩(資料圖)
馮德萊恩專機離開北京時,世界格局的齒輪已悄然轉動。
那句送給美國的“獨立宣言”,連同930億歐元的關稅清單與升級版對話機制,構成了歐盟在歷史十字路口投下的重磅砝碼。她的“中間路線”雖顯搖擺,卻清晰傳遞了一個事實:多極化的浪潮下,昔日盟友正重新校準彼此的距離。
當馮德萊恩意味深長地說“下一個50年的歐中關系將取決于我們今天的選擇”時,她不僅是對歷史的總結,更像是對未來的預言。
歐盟在中美兩大巨人之間的騰挪空間正在縮小,每一步都伴隨著戰略的痛苦與清醒。這場始于北京的博弈遠未終結,它將在布魯塞爾的會議室和華盛頓的談判桌上延續——而馮德萊恩留給世界的那句話,已然成為這場時代變局中無法抹去的關鍵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