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閻百川一生反蔣數次,最后卻能在老蔣的眼皮底下老死荒山,你說奇也不奇?”1960年春天,77歲的閻錫山拄著竹杖,跟著手下人一起走在陽明山的小路上,他忽然回頭對秘書說了這么一句話。然而三天后他滑倒誘發心臟病,再沒醒來。臨終前的這句話像一句自嘲,也像一句總結,相比較于小諸葛白崇禧的潦草去世,為什么偏偏是他閻錫山能在蔣介石手中全身而退呢?
北方帶頭大哥
說起來閻錫山也算是蔣介石的看對手了。
閻錫山其實在中國近代史上的資歷是非常老的,當年袁世凱還在世的時候他就已經督軍山西了,所以對于后來居上的老蔣自然看不上眼。
于是在 1929年,閻錫山通電反蔣,拉著西北軍馮玉祥開始了浩浩蕩蕩的“中原大戰”。
四十萬晉軍和西北軍與中央軍鏖戰隴海線,差點把蔣介石逼下野。
1930年,他又在太原另組“擴大會議”,自封國民政府主席,與蔣記南京唱對臺戲。
在1949年,李宗仁作為“代總統”時期,閻錫山成為了行政院長,他則公開罵“國民黨不亡是無天理”,句句話直戳蔣的肺管子。
可以說這幾次刀口舔血,照理早該被記進蔣介石“黑名單”,按照老蔣睚眥必報的性格,去了臺灣之后少不了一頓清算。
何以保全?
當時去到臺灣的大佬不止閻錫山一人,當年新桂系的領頭人之一的白崇禧也在臺北。
但是白崇禧幾乎天天被情治單位跟蹤,連寄出的信都被照相存檔,死后棺木不準用回教儀式,凄涼至極。
相比之下,曾經的“山西王”閻錫山只被削權,并未被削命。差別在哪兒?
1949年12月閻錫山成都登機飛往臺灣的時候,飛機因超載要拋貨,陳立夫勸他丟下金條,他死命抱住箱子喊:“山西子弟還等著吃飯!”
在閻錫山的強烈要求下,這批金條金條留了下來,但是后來悉數被蔣介石“代為保管”,閻錫山也等于親手交出了最后一筆“買路錢”。
小諸葛白崇禧卻自恃桂系勢力,還想握兵。老蔣這時候最反感的就是這種人,于是兵沒了,人也被看起來了。
白崇禧在臺灣仍大談“廣西經驗”,暗示挖苦老蔣用人唯親;閻錫山罵得更狠,卻罵得“藝術”。
閻錫山在菁山草廬給部屬講課時說:“我們不爭珠寶,是心中本無珠寶。”這種話蔣介石聽來雖刺耳,卻抓不住辮子。
后來在蔣經國剛升政治部副主任后,閻錫山一句“難道又要回到老路?”惹得蔣介石大怒,把他軟禁陽明山七年。
然而軟禁歸軟禁,只是“不得下山”,每月五萬新臺幣的“資政”薪水照發,米面不缺,比白家門口的特務汽車要溫柔得多。
最重要的一點在于,相較之白崇禧一直穿著筆挺軍裝,仿佛隨時準備復出,閻錫山卻住進自己取名的“種能洞”,石棉瓦、木板墻、喝泉水,每日穿布衣、吃地瓜粥,寫字、種菜、養雞。
連宋美齡穿高跟鞋怕崴腳,他都要鋪上草包。蔣介石夫婦上山一看,只見昔日“山西王”蹲在灶前吹火,心頭那點殺氣也就散了。
后來特務匯報“閻百川每日與部屬開荒,別無他圖”,蔣介石只淡淡回一句:“讓他種地去罷。”
在當時的臺灣,白崇禧代表桂系殘影,而這里根本不給他重復榮光的機會。閻錫山早已成孤家寡人,山西丟了,晉綏軍散了,四十名老部屬拖家帶口靠他養活,連印刷廠都開過,毫無再起羽翼。
所以再對閻錫山用重手段的話只會徒增“迫害元老”惡名;留下他,反倒能向海外昭示“寬大為懷”。
于是閻錫山在陽明山種柑橘、寫《三百年的中國》,蔣介石在草山吹“反攻”號角,兩不相擾。
1960年5月23日,閻錫山病逝。生前他自擬挽聯:“有大需要時來,終能大放下;無事種瓜種豆,且讀種能書。”字句里全是退隱的豁達。反觀白崇禧,1966年死在臥室,尸身發綠,死因至今成謎。一個“放得下”,一個“不甘心”,于是結局南轅北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