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木星沒有陸地,我們看到的木星表面究竟是什么?這張圖像是朱諾號探測器所拍攝,從圖像中我們可以看出,木星那模樣簡直太細致、太對稱、太豐富多彩了。因此,好多人都懷疑這些木星圖片是不是P出來的,可這確確實實是木星探測器捕捉到的真實畫面。今天的這篇文章能讓你更深入的了解木星,去看看太陽系最大行星的云層里都藏著哪些奧秘。
最近,科學家利用朱諾號探測器和韋伯太空望遠鏡拍到了木星的最新圖像。從這些圖像和觀測數據中,我們發現木星的云不僅有水平結構,垂直方向上也有著獨特的造型。我們看到的木星大紅斑和那些大大小小的風暴,并不是老老實實待著不動,它們會膨脹、會變暗,還會不斷擴散和演變。但問題來了,木星壓根就沒有固體表面,那我們看到的究竟是什么?如果有表面印記,印記下面是不是也該有某種秩序?
其實,木星那看似色彩斑斕、像條紋一樣的大氣層,里面藏著不少大秘密。從赤道延伸到兩極的這些“帶子”,可不是靜止的,而是像巨大的氣流,一直在高速運動。它們各自朝著不同的方向,相互接觸卻不混合,被木星內部巨大能量帶著跑,還能自創規則。這和地球上的大氣運動完全不一樣,畢竟地球上有地面、有摩擦力、有海洋邊界這些東西,可木星沒有。
木星的自轉速度和內部熱量,造就了這些巨大的急流。每一個頻段的氣流,就像一個每小時能旋轉數百公里的巨人,簡直就是一條條奔騰的空氣河。而且,這些空氣河可不只在水平面上,垂直方向也有。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最近還觀測到,木星高層大氣里居然有未知的噴射流,時速高達500公里,這股看不見的電流,是通過紅外波長的熱特征發現的。
木星大氣結構內部,有水蒸氣和氨組成的云層。它們呈現出不同顏色,只是因為光的反射,和化學密度沒啥關系。在某些區域,氨隨著熱空氣上升,然后合并;有些區域降溫,物質就坍塌形成漩渦。每一種顏色,都代表著一種溫度,每一條曲線,都展現著動態變化。
那這些運動到底怎么來的?沒有表面的木星,大氣又為啥能“穩住”呢?其實,靠的就是速度和溫度。木星大氣內部,沒有穩定表面,只有壓力差和旋轉效應塑造的形狀。在這個結構里,時間一長,溫度失衡就引發了動蕩。這些動蕩,水平和垂直方向都有,還形成了多層系統。在一些地方,這些系統就變成了穩定的風暴結構,其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存在了幾個世紀的大紅斑。
為什么大家都喜歡了解木星大紅斑呢?因為大紅斑是木星最神秘最巨大的風暴,它不只是簡單的漩渦,它有分層的流動系統,位于木星南緯西半球。最大的時候這個大紅斑可以塞進去兩個地球。風暴系統從表面開始,大概有300公里深,以超過400公里/小時的速度旋轉,自轉一圈大概需要6個地球日。不同層之間,溫度和速度都有差異,下層的氣體更密集、更熱、也更快。這些年科學家們觀察發現,大紅斑的水平直徑在變小,可垂直方向卻在膨脹,這變化意味著風暴在往上“長高”。
但木星大氣層的“脾氣”可不止這些風暴系統。在木星大氣層里,高能放電現象也經常被觀測到,它們就是我們說的閃電。和地球上的閃電一樣會發光,可規模和能量比地球閃電強太多了。朱諾號探測器是最早能直接探測到這些雷擊的儀器之一,特別是在木星夜晚,朱諾號通過側面的光學元件和無線電傳感器收集數據。圖像里突然的閃光,還有同時出現的無線電信號,都表明閃電的存在。而且,閃電的形成和木星大氣里的化學成分密切相關。
要知道,木星大氣里氨和水蒸氣含量很高,熱氣流把它們帶到更高處,在那兒冷卻變密集,往下落的時候還拖著周圍氣體。這過程中,就形成了又含水又含氨的顆粒,變成致密冰粒,也就是冰晶。在閃電形成過程中,這些冰晶起著關鍵作用,因為掉落的顆粒積累了不同水平的電荷,就導致了電荷突然放電。有些雷擊,光學傳感器根本看不到,卻能通過無線電頻率檢測到,畢竟云層深處的閃電,可能在云層里就把光消耗了,可無線電波能傳播得更遠,所以朱諾號的設備能定期記錄到這些信號。
那問題又來了,沒有表面的木星,咋會有這么強烈的放電現象?是不是木星大氣層下有新的能源?答案其實就藏在木星那些讓人意想不到的變化里。木星大氣層不光有大風暴,還有突然出現又很快消失的系統。有些噴射流,幾天就冒出來,速度上來后又無影無蹤。
科學家觀察發現,木星大氣系統根本不是靜態的,像大紅斑這樣的長壽風暴,隨著時間推移,方向、能量都會變化還會損失能量。這過程,不光受外力影響,還和行星內部傳熱有關。從深處來的溫度,在不同層里引發了各種轉化,這些數據都表明,木星內部熱源比我們想象的要活躍很多。這熱量可不只是行星形成時留下的能量,在靠近核心區域,還有動態過程在持續產生熱量,這些過程影響著整個大氣層。噴射流的方向、風暴的形狀、閃電的發生,都和這有關。
說到木星結構,確實和我們以往認知的不一樣。深入研究木星內部后,才發現經典模型根本不夠用。對木星內部密度和質量分布的分析,發現它偏離了預期的對稱性。關于木星核心,目前還沒有定論。有些模型認為木星核心比地球還大,可朱諾號探測到的數據卻顯示,木星核心非常混亂。并且沒有明確界限,中心區域不僅致密,還是半流體和過渡性的結構。
木星大氣質量巨大,下面的氣體壓力極高,在這種條件下,通常絕緣的氫氣都變成了金屬態,這層金屬氫不但能導電,還是木星強磁場的來源。
那這個不規則核心是如何形成的?是木星年輕時經歷的碰撞導致的,還是一開始就長這樣?
要是木星核心真是年輕時碰撞形成的,那不光木星內部,它周圍衛星也該會留下痕跡。特別是木星最內側的大衛星——木衛一。在整個太陽系里,木衛一表面全是活火山,是一個奇特的星球。它上面沒有固定的“外殼”,火山不停地噴發,還有沸騰的熔巖湖,表面結構一直在不停的變化。木衛一之所以這么活躍,可不是因為自身結構,而是木星對它施加的巨大引力。木衛一不僅受木星引力影響,還和木衛二、木衛三形成軌道共振,這讓它一直做拉伸運動。
這種運動在它內部結構產生摩擦,摩擦又轉化成熱量,讓熱巖巖漿室熔化并持續膨脹,所以木衛一一直都在不停的噴發火山。其噴發高度可達數百公里,一部分物質掙脫木衛一引力跑到太空,剩下的落到地表形成新的熔巖平原。
朱諾號和之前的伽利略號探測器,都觀察到了這種變化。這說明木衛一可不只是個衛星,它是木星能量傳輸系統里的活躍部分。木衛一上的每一座火山,都是和木星持續能量交換的結果。而且,木星和木衛一之間的聯系,可不只是物質交換,它們之間還有條看不見的“電線”。木衛一表面的電荷噴射到太空,和木星強大的磁場粒子相互作用,這就產生了木星兩極的極光結構。
那這種聯系是不是只有木衛一有,木星其他衛星會不會也有類似效果?當然不是!木星周圍幾十顆衛星,都和木星巨大的磁力、引力場持續相互作用。每顆衛星,因為木星的引力、輻射帶和磁場,產生的效果都不一樣。這些相互作用,讓木星系統變得更復雜,不能只把木星當成一個天體,而要當成一個更復雜的系統來觀測。
木星的四大衛星,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木衛四,它們相互之間在共振中運動。這種共振,不僅影響軌道平衡,還影響內部升溫、表面張力和大氣形成。比如說木衛二,它的表面因為潮汐效應,下面的海洋可能被加熱。木衛三是唯一能產生自身磁場的衛星,并且它還是太陽系中含水量最多的星球,水量是地球的10倍以上。
木星的磁場,在太陽系里那可是最強、最廣泛的。其磁矩是地球的18000倍,強大到能偏轉來自太陽的粒子。而且,這個磁場不僅影響木星附近,還能直接影響衛星軌道,在木星周圍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小結構系統。在太陽系這個尺度里,只有木星能獨立創建這么復雜的磁性系統。所以,好多科學模型都開始把木星定義成一個迷你系統,這個系統可不只是物理上的相互作用,說不定對潛在生命的邊界定義都有影響。
因為木星周圍的衛星,都不是普通衛星,它們在木星的磁力和引力作用下,各自形成了獨特的世界。就拿木衛二來說,它表面下的流體海洋,是太陽系里最有可能存在宜居條件的地方之一。木衛二冰表面的破裂結構,說明下面有流體在移動,這種流動性讓表面能更新,還可能把表面的有機化合物運輸到海洋里。再加上木星的強磁場,加熱了木衛二內部,讓這層流體海洋更有可能存在。這種相互作用表明,木衛二可能存在內在的能量循環,有孕育生命的潛力。
木衛三也是個特殊例子,它有能產生磁場的核心,說明下面可能有液態金屬層,而且還有不止一個亞冰層海洋。這些不同深度的海洋層,和核心之間可能有復雜的能量過渡,也許能創造出維持生命循環的環境條件。木衛四表面有很多古老的撞擊坑,因為地質活動少,內部結構可能長期保持穩定,這也增加了它在內部托管液態水的可能性,而且它表面輻射水平低,對未來探索生命來說,也是個優勢。
所以,朱諾號和韋伯太空望遠鏡的觀測數據,不僅能讓我們更了解木星系統的結構,說不定還能找到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如果真的在木星衛星上發現了生命,這將是人類太空探索史上最偉大的發現。那么你認為木星系統中會有生命存在嗎?評論區告訴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