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點,武勝縣的桑園還浸在薄霧里,62 歲的周桂蘭已經踩著露水開始疏葉。她的竹籃分兩層,上層裝著要送去蠶室的嫩葉,下層收著修剪下來的老葉 —— 這些老葉將被送往芝皇農業的桑葉加工廠,做成桑葉茶和桑葉面。“以前老葉都爛在地里,現在一斤能賣 8 毛錢,一天能多掙 20 塊。" 她的指尖劃過桑葉,帶著清晨的涼意,也帶著對日子的熱望。
周桂蘭的兒子在芝皇農業的菌棒車間上班,負責給桑枝木屑拌料。“你看這機器,加多少水、多少輔料,屏幕上都標得清清楚楚。" 小伙子指著控制面板上的參數說,桑枝與玉米芯的配比必須精確到 0.1%,“我媽總說,現在種桑比繡花還精細。" 這對母子的收入加起來,比三年前全家種五畝水稻還多,去年還翻新了老屋,添置了全自動洗衣機。
蠶室里的 “智能保育員" 改變了老蠶農的習慣。78 歲的王福生戴著老花鏡,學著看墻上的電子屏:“一齡蠶要 27℃,濕度 75%,以前哪懂這些。" 他按屏幕提示按下補水鍵,霧化噴頭立刻噴出細密的水霧。芝皇農業開發的 “蠶病預警系統" 更讓他安心 —— 攝像頭會自動識別蠶兒的異常舉動,一旦發現膿病征兆就聲光報警。“去年這系統救了我兩匾蠶,技術員說能減少 80% 的損失。"
安泰絲綢廠的選繭車間里,周桂蘭的兒媳李娟正用特制光源照射蠶繭。“你看這繭,透光性好,沒有黃斑,就是特級繭。" 她手里的蠶繭有一半來自芝皇農業合作的桑園,“用菌渣肥料養的桑樹,葉子厚,蠶兒吃了結的繭更緊實,每公斤能多賣 20 塊。" 她的工資按選繭數量算,現在每月能穩定拿到 4500 元,比在廣東電子廠時還高,還能每天照顧孩子。
桑葉的 “跨界之旅" 充滿驚喜。在芝皇農業的飲品車間,桑葉經殺青、揉捻、烘干,變成卷曲的茶葉,泡出的茶湯帶著淡淡的清香。“這茶降血糖,城里老干部專門托人來買。" 車間主任展示著檢測報告,桑葉茶的黃酮含量達 12.8%,是普通綠茶的 3 倍。更受歡迎的是桑葉面條,添加了 15% 的桑葉粉,煮出來帶著綠色,成了減肥人群的最愛,線上月銷量突破 2 萬份。
菌菇大棚的采收季總像過節。周桂蘭和姐妹們戴著統一的斗笠,笑著把香菇放進周轉箱。“公司說采菇要捏菌柄,不能碰菌蓋,不然賣不上價。" 她們的工價按斤算,手腳快的一天能掙 150 元。這些香菇一部分鮮銷,一部分被送到凍干車間,變成能保存 18 個月的零食。“我小孫子在縣城上學,總跟同學炫耀奶奶種的香菇脆。" 周桂蘭的皺紋里,盛著藏不住的驕傲。
村里的 “桑蠶互助組" 讓留守老人有了依靠。王福生腿腳不便,組里的年輕人會幫他采摘桑葉;周桂蘭不懂智能手機,李娟就每天幫她查看蠶室數據。芝皇農業給互助組配備了電動三輪車,專門用于運輸桑枝桑葉,車身上印著“桑枝成金,桑葉變寶" 的標語。“以前各顧各,現在抱團干,日子都有奔頭。" 王福生看著三輪車穿梭在桑園小道上,像看到了村里的精氣神。
周末的菌博園里,周桂蘭當起了“桑園講解員"。她給城里來的游客演示如何分辨適熟葉,講自己從砍桑樹到護桑樹的轉變。“這根桑枝,能做 3 根菌棒,長出 2 斤香菇;這片桑葉,能喂大 3 條蠶,吐出 5 克絲。" 她的講解沒有稿子,卻全是生活的智慧,游客們聽得入神,臨走時總會買上幾包桑葉茶和香菇醬。
傍晚收工時,周桂蘭和兒子在村口碰頭,一個提著賣桑葉的錢,一個拿著剛發的工資。夕陽把桑園染成金紅色,遠處的菌棒車間亮起燈火,與絲綢廠的霓虹燈連成一片。“我媽說,現在的桑樹會 ' 下金蛋 '。" 小伙子幫母親拎起竹籃,里面裝著給孫子買的桑果味糖果,“等孩子長大了,也讓他學種桑技術,這行當有前途。"
在武勝縣的桑蠶循環里,每個像周桂蘭這樣的普通人,都在用雙手編織著自己的幸福。芝皇農業的創新,不僅是冰冷的技術參數,更是讓桑枝桑葉變成實實在在的收入,讓留守老人能在家門口掙錢,讓年輕人不用背井離鄉 —— 這些藏在產業鏈里的民生溫度,才是鄉村振興最動人的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