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陽區建置沿革
建陽區地處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南麓,閩江主要支流建溪的上游。位于閩北中心,東鄰政和縣、松溪縣,南接建甌縣、順昌縣,西連邵武市、光澤縣,北接武夷山市、浦城縣。
夏商以前,建陽屬揚州。
周,屬七閩地。
秦,屬閩中郡。
西漢初,屬閩越國。閩越王余善時(公元前135-前110年),曾筑大潭城(今建陽城區)以拒漢,下瞰溪潭,故名。始元二年(前85年),屬冶縣(又稱侯官,今福州)。
東漢建安十年(205年),分上饒地及建安之桐鄉置建平縣,屬會稽南部都尉(都尉府設今建甌)。
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以會稽南部都尉置建安郡(治今建甌),建陽屬之。
晉太康元年(280年),建平縣因與荊州建平郡同名改為建陽縣。《太平寰宇記》以為“因山之陽為名”。
隋開皇九年(589年),實行州、縣二級制,建安廢郡為縣,屬泉州(今福州),建陽縣并入建安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建陽縣,屬建州(治建安)。武德八年,建陽縣再次并入建安縣。垂拱四年(688年),又置建陽縣。
五代閩永隆三年(941年),改建州為鎮安軍(后改為鎮武軍);南唐保大四年(946年),又改永安軍(治今建甌,不久改忠義軍),建陽縣均屬之。
宋開寶八年(975年),恢復建州,建陽縣屬之。端拱元年(988年),改建州為建寧軍,建陽縣屬之。淳化五年(994年),升建陽縣崇安場為崇安縣(今武夷山市)。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升建寧軍為建寧府,建陽縣屬之。景定元年(1260年),建陽縣之唐石里(今黃坑鎮)產嘉禾,更名嘉禾縣。宋代,全縣劃為6個鄉(群玉、升龍、建寧、崇政、仁義、開耀)23個里(三桂、崇仁、崇德、均亭、招賢、同由、文瑞、崇政、崇泰、寧化、欽仁、崇雒、崇陽、東田、三衢、崇化、永忠、長平、北雒、唐石、文強、建陽、忠孝)。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建寧府為建寧路,嘉禾縣屬之。至元二十六年,嘉禾縣復名建陽縣。
明洪武元年(1368年),建寧路復稱建寧府,建陽縣屬之。洪武十四年,全縣劃為5個鄉(建寧鄉、群玉鄉、仁義鄉、崇政上鄉、崇政下鄉)19個里(縣坊、同由、雒田、建忠、三衢、三桂、均亭、崇仁德、興賢上、興賢中、興賢下、崇泰、崇文、崇政、嘉禾、禾平、永忠、北雒、崇化)。
清襲明制,建陽縣屬建寧府。道光十二年(1832年),分崇政、崇文、崇仁德、雒田各上、下里,分三衢為外衢、中衢二里,全縣共24里(包括縣坊)。
清康熙《建寧府志》建陽縣地理圖
民國元年(1912年),福建省實行省、道、縣三級地方政制,建陽縣屬北路道(治今延平)。民國3年,改北路道為建安道,建陽縣屬之。民國16年廢道,建陽縣直屬福建省。
民國17年,全縣設5區20個鄉。一區轄童游、水南、回瑤、彭墩4鄉;二區轄徐市、筱嶺、大闡3鄉;三區轄麻沙、書坊、莒口、后山、茶布、黃坑6鄉;四區轄長平、界首2鄉;五區轄將口、崇雒、城村、后畬、回潭5鄉。民國21年5月,全縣劃為9個區18個聯保。一至九區分別為城區、童游、崇雒、將口、黃坑、麻沙、長坪、莒口、徐市。
民國22年11月“福建事變”,12月,福建省劃分為4省、2個特別市,建陽縣屬延建省(駐今延平)。民國23年7月,福建省實行行政督察專員制度,建陽縣屬第十行政督察區(駐浦城)。民國24年,建陽縣改屬第三行政督察區(駐浦城);民國27年8月,第三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由浦城遷至建陽。
民國25年5月,全縣調整為4個區,21個聯保。一區設城坊,轄城關、彭墩、回瑤、七姑、后山、長埂6個聯保;二區設將口,轄將口、崇雒、后畬、回潭、城村5個聯保;三區設麻沙,轄麻沙、長坪、界首、黃坑、莒口5個聯保;四區設徐市,轄徐市、筱嶺、茶布、書坊、唐科5個聯保。
民國28年9月,城坊廢區,城區改為城坊鎮。民國29年,聯保改鄉鎮,城村鄉劃歸崇安縣。全縣劃為3個區17個鄉(鎮)。一區署設城坊,轄城坊鎮、徐市鎮、童游鄉、回瑤鄉、筱闡鄉;二區署設將口,轄將口鎮、彭墩鄉、崇雒鄉、后畬鄉、后山鄉;三區署設麻沙,轄麻沙鎮、莒口鄉、茶布鄉、書坊鄉、長坪鄉、界首鄉、黃坑鄉。
民國30年1月,區裁并為2個,城坊、童游、后山、彭墩、回瑤5個鄉(鎮)歸縣政府直接管轄,其余12個鄉(鎮)分屬2個區。民國31年,撤區實行縣、鄉(鎮)兩級制。民國33年1月,全縣劃為10個鄉(彭墩鄉、崇雒鄉、莒口鄉、書坊鄉、茶布鄉、長坪鄉、界首鄉、黃坑鄉、筱闡鄉、后畬鄉)4個鎮(景賢鎮、將口鎮、徐市鎮、麻沙鎮)。
1949年8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9月,全省劃分為8個行政督察專區、2個市,建陽屬第一行政督察專區(駐建甌),全縣劃為五區:一區城關,二區將口,三區徐市,四區后山,五區麻沙。
1950年3月,第一行政督察專區改稱建甌行政督察專區;9月,行政督察專區駐地遷至建陽,并改稱建陽專區,建陽縣屬之。1951年,建陽縣增設第六區長坪,全縣劃為6個區47個鄉(鎮)。1952年增設第七區彭墩,全縣劃為7個區67個鄉。1954年,城區為直轄區,將口改一區,彭墩改二區,另增設七區黃坑、邊區白洋,全縣劃為9區87個鄉(鎮)。1955年,調整區治范圍,以鄉所在地名區,全縣有城區、將口區、徐市區、后山區、麻沙區、黃坑區等6區,下轄84鄉。
1956年3月,撤銷建陽專區,并入南平專區,建陽縣屬之;7月,撤銷水吉縣并入建陽縣,分設水吉鎮、回龍區、鄭墩區、小湖區;建陽城區改城關鎮;全縣劃為2鎮(水吉鎮、城關鎮)8區81鄉。
1958年底,全縣成立公社,有城關、水吉、將口、徐市、茶布、莒口、麻沙、黃坑、回龍、漳墩、小湖11個公社。1961年,全縣劃為24個公社。1963年,設城關、水吉、麻沙3鎮,全縣公社調整為19個。1964年,全縣劃為11個公社3個鎮(城關、水吉、麻沙)。1965年,改回龍公社為漳墩公社。1966年,撤銷水吉鎮。1967年,撤銷鎮的建制,全縣劃為11個公社。1970年,復置城關鎮。
1970年9月,南平專區機關遷駐建陽,更名建陽專區;1971年6月,改為建陽地區,建陽縣屬之。1982年,改城關鎮為潭城鎮,改城關公社為童游公社,增設回龍公社,全縣劃為12個公社1個鎮。
1984年,撤銷公社,全縣設童游、徐市、莒口、黃坑、書坊、將口、漳墩、回龍、崇雒、小湖10個鄉和潭城、水吉、麻沙3個鎮。
1989年1月,建陽地區行署遷駐南平,改稱南平地區,建陽縣屬之。1992年,莒口、黃坑、童游、將口、漳墩撤鄉改鎮。1993年,徐市、小湖撤鄉改鎮,全縣10個鎮3個鄉。
1994年3月,建陽撤縣改市。
1995年1月,撤銷南平地區設立地級南平市,建陽市屬之。2002年11月,潭城、童游2個鎮改為街道。2015年3月,建陽撤市改區。2020年1月,南平市行政中心遷至建陽。2022年2月,潭城、童游2個街道析置為5個街道。
建陽城區全景(黃志新 攝)
至2024年底,建陽區國土面積3383平方千米,共轄5個街道(潭城、寶山、童游、崇陽、崇泰)、8個鎮(將口鎮、徐市鎮、莒口鎮、麻沙鎮、黃坑鎮、水吉鎮、小湖鎮和漳墩鎮)、3個鄉(崇雒鄉、書坊鄉和回龍鄉),195個村、39個社區。
附:水吉縣建置沿革
水吉,在建陽東部、南浦溪沿岸。隋以前,鎮址系河道,名吉溪,后沖積成沙洲,故名。
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析建安、浦城、建陽縣地置甌寧縣。熙寧三年(1070年)省。元祐四年(1089年),分建安縣半,復置甌寧縣(治今建甌市),水吉屬之。民國2年(1913年),甌寧、建安合并為建甌縣。
民國5年(1936年),置水吉鎮,屬建甌縣。
民國27年10月,置水吉特種區,直屬福建省政府。民國29年10月,撤銷特種區建制,置水吉縣,屬第三行政督察專區(駐建陽),全縣劃為3個鎮(復興、小湖、大廟)、11個鄉(太平、大安、漳墩、杭頭、上墘、龍村、濠村、外屯、下墘、回龍、馬坑)。民國33年,全縣調整為1鎮(復興鎮)10鄉(小湖、大廟、大安、漳墩、杭頭、下墘、龍村、濠村、回龍、外屯)。
1949年8月,水吉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專區,次年先后改屬建甌行政督察專區、建陽專區,全縣劃為4區1鎮52鄉。一區水吉、二區下墘、三區回龍、四區小湖。
1952年10月,實行小區鄉制,水吉縣設6個區、3個鎮、51個鄉。1955年2月,全縣調整為6個區、3個鎮、68個鄉。一區(城關區)轄5個鄉(鎮);二區(下墘區)轄15個鄉;三區(回龍區)轄12個鄉;四區(小湖區)轄13個鄉(鎮);五區(鄭墩區)轄12個鄉;六區(漳墩區)轄14個鄉(鎮)。7月,調整為4個區、1個鎮、70個鄉。
1956年3月,建陽專區并入南平專區,水吉縣屬之。
1956年7月,國務院批準撤銷水吉縣,將水吉縣所屬的第一、五、六3個區和第二區的5個鄉、第三區的6個鄉、第四區的6個鄉劃歸建陽縣;第二區的10個鄉、第四區的7個鄉劃歸建甌縣;第三區的6個鄉劃歸浦城縣。同年9月25日,正式撤銷水吉縣建制。
來源 | 南平黨史方志
編審 | 華陽
終審 | 楊曉華
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