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張屏
通訊員 陳凌 史凡
湖北省教育廳廳長周靜(左一)為冠軍團隊頒獎
今年,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湖北賽區首次引入冠軍爭奪賽。7月26日,四個賽道五個組別的5支冠軍團隊在湖北工業大學“巔峰爭冠”,最終,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的“橋介數物——通用機器人小腦研發領航者”團隊獲得冠軍。得分緊隨其后的第二名是獲得亞軍的來自武漢大學的“天問機器人:服務型具身大模型領航者”團隊,他們研究的也是機器人。
尚陽星(右)介紹項目
“橋介數物——通用機器人小腦研發領航者”此前在此次大賽高教主賽道本科生創業組中獲得冠軍,項目聚焦機器人“小腦”(運動控制系統)研發,針對市場上機器人運動控制開發過程中存在的物理遷移難、軟件通用性差、開發效率低等痛點,提供動作精準、開發高效、遷移性佳、適配性強的一站式運動控制解決方案。項目負責人,橋介數物(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CEO尚陽星才26歲。這位湖北十堰小伙2017年考入華中科技大學電氣工程專業后便專注于機器人,2022年底還是南方科技大學研究生的他休學創業。他說:“我們的通用機器人運動控制解決方案經過海量訓練,可兼容人形、四足及輪足等不同構型的足式機器人,不僅抗沖擊性能優異、能快速通過復雜地形,還具備強大的抗故障和抗干擾能力,功能十分豐富。2025年第二季度,該方案已成功應用于40多家機器人廠商。同時全球首創的通用機器人動作開發平臺即將上線,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機器人動作的開發門檻,實現低代碼式的開發。”
楊松樺(右)介紹項目
此前在此次大賽高教主賽道研究生創意組獲冠軍的“天問機器人——服務型具身大模型領航者”,項目負責人楊松樺是武漢大學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博士,他介紹,該項目解決了當前具身機器人跨場景適應性差、交互能力弱且效能低、成本高且安全性差等痛點,“天問”擁有目前國際上成本最低的高可靠性剛柔耦合靈巧手,已具備“大腦”和“小腦”,能精準抓取易碎物品,支持動作、語音、表情深度融合……它不僅在今年湖北春晚亮相拜年,還在武漢某連鎖咖啡品牌“實習”,能完成從制作咖啡到遞給顧客的全流程服務,“未來,我們希望它在咖啡零售、商超等生活場景領域實現深度落地。”
“天問機器人”在咖啡店實習(極目新聞記者李輝2025年2月攝)
教育部全國萬名優秀創新創業導師首批入庫專家、曾擔任IBM中國研究院副院長的陳瀅博士多年受邀為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前身為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擔任評委。長期研究并專注于信息技術領域的他,對兩個機器人項目評價都很高:“華科小伙專注于為各色機器人打造一個通用的‘運動控制中樞’,這個很難,但他們在技術上有絕活,得到了市場的認可。武大小伙也不錯,他們做得很全,機器人甚至已經去咖啡店‘實習’了。”他說,武漢是中國教育重鎮,有豐富的高等教育資源和強大的科研實力,在人工智能領域展現出顯著的資源優勢,即以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為例,近年從中涌現出的高水平項目越來越多,“希望更多青年學子投入人工智能大潮,締造下一個宇樹,成為下一個王興興”。
“作為賽事11年的承辦方,我們感受更深!”湖北工業大學校長宋小春說,尤其是近三年,報名參賽的項目數量持續增長,大學生們用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創新實踐中增本領、長才干,借助大賽平臺,大量創新科技成果、許多創業公司進行了展示,許多項目因此走向市場,不僅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轉化落地,更激活了產業創新的活力,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今年大賽有以下特點:高校覆蓋面、學生參與度歷年最高,項目質量、成果轉化均再創新高。”大賽主辦方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全省有138所大中專學校、14.13萬個項目、58.4萬人次學生報名參賽;入圍省賽的460個項目基本都有專利、論文成果作為支撐,近七成創意類項目具備落地轉化的潛力,部分項目在大賽通知發布后成立了公司,有了一定的營業收入;很多項目與企業、投資機構在賽前賽中達成了合作意向,大賽簽約總金額突破2億。在人工智能、綠色能源等多個領域,一大批創新成果正在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大賽不僅選拔出一批優秀的創新創業項目和人才,更激發了廣大青年學生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在全省高校營造更加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大賽主辦方表示。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