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年是一扇門,分出了人生的兩個階段。
前半生,我們總是魯莽、偏執,處處較勁,事事入心,樣樣不服。
以至于撞了一堵又一堵南墻,吃了一輪又一輪的虧。
那時的我們,把這樁樁件件歸結為:運氣不好。
年歲漸長,這才開始明白,人生從沒有無緣無故的厄運。
每一次厄運的到來,都是在為過往的行為補償代價。
心理學專家涂道坤說:
一個微動作,一個小念頭,運勢就變了。
中年以后,當你學會轉念、轉身,命運的齒輪也會跟著悄然轉動。
1
轉念
聽過這樣一句話:
我們是自己內心痛苦的制造者,也是唯一的終結者。
年輕時,我們總喜歡怨天尤人,把自己的不幸歸結于外界。
人到中年,才逐漸懂得:
我們所遭遇的一切,都來源于自己的內心。
很多時候,事情本身并不復雜,只是自身的念頭太過執著,以至于鉆進了死胡同。
心隨念轉,不一樣的思考,便有了不一樣的境遇。正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無論何時,控制住了念頭,就掌控了人生。
1. 轉念,允許一切發生
看過墨西哥畫家弗里達·卡羅的故事。
弗里達自小成績十分優異,立志成為一名醫生。
然而在她18歲那年,一場車禍直接斷送了她的前程。
等她從醫院醒來后,渾身只有右手能動。
命運的迎頭重擊,讓她悲苦萬分,甚至萌生了輕生的念頭。
可醫生告訴她:你能夠活下來,已經是一場奇跡。
弗里達聽后,這才恍然悔悟:既然只剩一只手,也可以活得有意義。
躺在病床上,她開始嘗試用這只手畫下救護她的醫生、護士。
自此,她踏上了繪畫的道路,并一步步成為墨西哥知名女畫家。
這讓我想起了海靈格的一首小詩:
我是為了生命在當下的體驗而言,
在每一個當下時刻,
我唯一要做的,
就是全然地允許,
全然地經歷,全然地享受。
生命中發生的很多事,都是你無法阻擋的。
你對抗也這樣,不對抗也這樣,除了讓自己痛苦,沒有一點好處。
倒不如選擇讓它穿過自己,不再跟它較勁。
當你轉換念頭,允許一切發生后,就能平和面對種種境遇,迎來命運的饋贈。
2. 轉念,凡事往好處想
樊登說過:人生所有的問題,都是因為你的想法出了錯。
人一旦被負面念頭侵占了腦海,再微小的事也會被持續放大,從而備受壓力。
客戶經理卓然,在對新人的培訓中分享過一個秘訣。
她剛工作時,對接客戶常常戰戰兢兢。
交流中,常常會因為對方一兩句的壞語氣,就懷疑自己的工作出了問題,說話做事也跟著悲觀、沮喪起來。
客戶見狀便心生不滿,也就斷了合作的念頭。
就這樣,她經歷了一次次的失敗,慢慢摸索出來一個秘訣:
“客戶的語氣、表情,很多時候是你跟無關的。只要你繼續保持自信溝通,相信這單能成,就能大大提高成交率。”
認知心理學上有個“自證預言”。
意思是說,事情的好壞,都是經由我們內心的構想,一步步導向現實的。
你越相信什么,就越可能實現什么。
稻盛和夫也說:
如果想要度過自己美好的人生,那么不管是幸運還是災難,對于人生中面臨的種種問題,都必須按照正面的思維方式去思考、行動。
多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堅信凡事發生,皆有利于我。
學會轉變想法,多往好處想,就能驅趕厄運,把事情帶入良性循環。
3. 轉念,把目光放長遠
心理學專家Emily Anhalt在一次演講時遇到一位姑娘。
姑娘面色沉郁,帶著哭腔說:我考試失利了,感覺人生沒了希望。
Emily說:一次考試而已。
姑娘說:那對我真的很重要。
Emily轉而笑問:你還記得上一次是為什么而哭泣嗎?
姑娘思索片刻道:好像是跟我最好的朋友道別。
Emily又問:再上一次呢?
姑娘搖了搖頭:我不記得了。
話音剛落,姑娘臉色一喜,當即向Emily鞠躬致謝而去。
生活中,很多人都曾像這姑娘般,因為某人某事而哭天搶地。
但實際上,只要把眼光放長遠就會發現:
所謂痛苦的事,卻已悄然遺忘;所謂天大的事,根本不值一提。
就如網上的一句話所言:
今天再大的事,到了明天就是小事;今年再大的事,到了明年只是故事。
人活著,勢必會遭受無數的挫折與失敗。
但再絕望的際遇,把時間拉長,轉念一想,其實也沒什么大不了的。
無論何種處境,學會用未來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當下的境況。
心念一轉,人生所有邁不過的坎,都只是無關緊要的擦傷。
2
轉身
作家馬德說:前半生靠積累,后半生憑選擇。
中年人的生活本就兵荒馬亂,身下是沼澤,身前是天塹。
你若是仍像年輕時那般悶著頭前沖,舉步維艱不說,還會將自己置于險境。
這時,不如轉個身,選擇繞道而行。
正如作家舒硯所說:寧折不彎的結果就是死路一條,學會轉身,出路就在前方。
轉身之間,便已破局,擁有了重新選擇命運的機會。
1. 轉身,不聽閑言碎語
日本作家谷崎潤一郎,曾在書中提及自己的過往。
有段時間,因聲名過盛,他成為眾人攻擊的焦點。
有人說他的小說陷于情愛,低俗不堪,不適合閱讀。
甚至,當他受邀當嘉賓時,很多人也當眾詆毀,稱他不入流。
當時誹謗他的文章多達上百篇,內容涉及方方面面,對他的聲譽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面對詆毀和惡意,他沒有回擊,只是平淡說道:與我何關。
縱使外界紛紛擾擾,他卻不問不聞,悠閑地過著自己的日子。
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中寫道:
人性一個最特別的弱點就是,太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
一旦在乎外界的閑言碎語,你就會被牽絆,心中惶惶不安。
最終,你就會習慣性內耗自己,積壓很多負能量。
只要你轉身背對,那些流言蜚語就會像一陣風輕輕吹過,絲毫不能影響你。
2. 轉身,遠離爛人爛事
作家劉燁在《成熟的蛻變》中寫過一段話:
“20歲時,我因為被多收了12塊錢而跟大排檔老板大打出手,最后在家里躺了三天。
40歲時,服務員說我還沒買單,我趕緊道歉、付錢、走人,多耽擱一秒都算我輸。”
年輕時,遇到一些胡攪蠻纏的人,氣不過的你一定會選擇掰扯硬剛。
然而對方的目的,就是糾纏你,撕咬你,讓你氣憤難耐。
你越和他較勁,越容易被他拖進戾氣的漩渦。
所以說中年人最大的精明,就是不跟一些無所謂的人,爭一口無所謂的氣。
漫畫家幾米說:
不要在一件別扭的事上糾纏太久。糾纏久了,你會煩,會痛,會厭,會累,會神傷,會心碎。
果斷轉身,遠離垃圾人,早早把沖突和矛盾扼殺在搖籃里。
這不是妥協和認慫,而是一種難得的智慧。
3. 轉身,不回應負能量
精神科知名專家曾奇峰曾提出一個觀點:過度共情是一種自我攻擊。
因為一個人長期聽別人訴苦抱怨,就會過度同情他人,給自己帶來傷害。
知名心理醫生榮新奇,年輕時就是如此。
剛成為心理醫生時,他每天都會接診十多名病人。
這些病人有的抱怨職場不公,有的大訴家庭苦水。
看到他們各種各樣的悲慘遭遇,榮新奇便心生同情,內心也跟著悲戚起來。
直到一天,一位老醫生見他不對勁,就給他做了心理測試。
結果,他被確診為輕度抑郁癥。
這時他才意識到,是自己過度吸收了病人的負能量。
從此以后,他定下一條準則:治療病人時,絕不代入病人的苦難之中。
作為心理醫生的榮新奇,尚且會被他人的負能量侵蝕,更何況是我們呢?
行至中年,我們已然背負著千難萬苦。
若是再一味傾聽他人的苦水,就會讓自己雪上加霜,陷入苦痛深淵之中。
正如作家李善友所說:
“在我看來,冷漠其實是一種非常正面的力量。
它可以隔斷你和其他事物的拉扯與消耗,讓你專注于確立自己的存在價值。”
面對別人的抱怨,轉身就走,不再理會,才是最正確的處理方式。
哲學家格拉西安說,幸運與否,是人的思想和行為指向決定的。
很多人都以為運氣是上天注定的。
只有到了一定年紀,經歷得足夠多,才會明悟:
好運并非憑空而來,而是你一舉一動,一念一想所結出的果。
學會轉念,懂得轉身,你終能逢兇化吉,迎來命運的轉機。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