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車的普及率達到一定水平,充電如今已逐漸成為消費者的煩惱,因為充電樁嚴重無法滿足車主的充電要求,而充電樁運營商又反過來說他們被車廠和消費者坑慘,因此部分運營商選擇套取補貼后就不管了。
據公開的數據顯示,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存量已達到4000萬輛,充電樁數量達到2000萬樁,從數字來看是完全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的,然而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市場上存在許多僵尸樁,城市的充電樁可用率較高也只有85%左右,三四五線城市和鄉鎮則只有半數充電樁可用。
導致如此結果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汽車企業造成的,汽車企業的技術升級極為迅速,從2015年至今新能源汽車的快充技術升級迅速,早期充滿電需要4小時,如今已可以做到半小時就能充滿電。
此外各個車廠的快充技術不一,這也導致運營商的充電樁快充技術無所適從,而如果無法適配車廠的快充技術,導致車主充電時間過長,這會導致運營商的充電樁利用率大幅下降,收入無法覆蓋成本。
給運營商帶來煩惱的還有素質不一的車主,從網絡視頻就可以看到一些車主暴力拔插充電頭,甚至一些車主充完電之后直接將充電頭摔在地上,如果是下雨天這進一步增加了充電設備的損壞問題,從而增加了運營商的運維成本。
如今各個行業都已清楚,人力成本占比逐漸上升,而對充電樁這類服務行業來說,人工成本尤其昂貴,為了節省成本,不少運營商都大幅減少人手,或是將充電樁運維外包給第三方,運維遠遠跟不上損壞的速度,如此也導致了充電樁的完好率大幅下降。
對于運營商來說,他們都清楚一二線城市的充電樁收入較高、利潤水平更高,畢竟這些城市的充電樁利用率高,這也是為何一二線城市的充電樁完好率高達八成以上的原因,畢竟這些城市的充電樁的收入超過了成本,運營商自然用心維護。
相比之下高速公路、三四五線城市和鄉鎮的充電樁利用率偏低。高速公路的充電樁大家都清楚,平時真沒多少人用,使用率較高的是節假日,特別是一年的四個高速免費時段,然而僅靠節假日的收入根本不可能覆蓋成本,運營商當然無心建設和維護。
三四五線城市和鄉鎮市場,這里的本地用戶大多選擇家用充電樁,畢竟成本更低,本地用戶使用公共充電樁的比例很低,使用公共充電樁的多數都是外來用戶,然而除了旅游城市,其他城市和鄉鎮的外來人員真的不大,充電樁利用率太低,運營商就更無心維護了。
為了賺錢,一些運營商就選擇建設充電樁就是為了套取補貼的現象,據悉不少地方的補貼是一次性補貼,就是建設的時候給予一次補貼,之后就沒有了,據悉某省對充電樁的補貼是交流充電樁按3000元/臺、直流充電樁給予8000元補貼,一些運營商賺取的就是這部分補貼。
如此也就出現了一些運營商選擇在偏僻、交通不便的地方建設充電樁,甚至有些充電樁就建設在花壇里面,拿到補貼之后,公司就解散了大部分的人員,等考核期結束公司也很快消失,如此情況下這類僵尸充電樁就更多了。
這種現象在早幾年的新能源汽車行業也曾出現,當時推出的新能源汽車續航極短、車質車況極差,車企當時就是為了套取補貼,補貼拿到后那批=新能源汽車就成為汽車墳場的一份子,當然那批企業也很快消失,這樣的現象與如今的充電樁行業是如此的相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