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夏,應L城文化部門邀請,我率華東六城市部分資深琴歌愛好者,赴浙西參加《琴音漫卷時光 歌聲點亮星河》琴歌藝術雅集。活動由L城著名藝術家皮麗霞女士統籌,這位多才多藝的老友,在聲樂、舞蹈等領域造詣頗深,當年我們曾在一個宣傳隊。
出了高鐵站,蔡鳴——這位多年來堅持用文字傳播城市新聞的摯友,早已在出站口等候。他的鬢角已染霜白,但眼神依然如當年那般熱忱明亮。
車窗外的城市畫卷徐徐展開,蔡鳴如數家珍地為我們解讀著這座城市的蛻變。他的聲音里飽含著對故土的深情,每一個地標變遷的故事都像是一首歲月的詩。待他熱情款待過后,我獨自凝望窗外,但見遠處高樓如林,在陽光中勾勒出嶄新的天際線;街道整潔如洗,行人步履從容;整個城市沉浸在一種和諧寧靜的氛圍中。這座曾經刻骨銘心如今卻恍如初見的城市,在陽光下既熟悉又陌生,讓人不禁生出無限感慨......
二日的相聚雖短,卻讓我在故友同窗的相見中感動至深。那些緊握不放的溫熱手掌,那些泛黃相冊里躍動的青春面容,無不在訴說著這片土地對我十余載青春歲月的深情哺育。
在L城原音舞協會徐彥主席與同窗摯友王瓊瑤,丁美娟女士的引領下,我們踏入了脫胎換骨的大南門文化景區。記憶中的低矮平房已幻化為錯落有致的徽派建筑群,黛瓦白墻間流轉著傳統與現代交融的韻律。我們如同闖入時空迷宮,不斷求證方位——“這里原是啥地方?”“那個轉角原來是哪?”每一處熟悉的坐標都在嶄新的肌理中若隱若現。
在書寫著“L城”二個大字的青磚白壁前,我們即興唱起了《洪湖水浪打浪》。六城市藝術愛好者們此起彼伏的二聲部合唱吸引了路過的游客紛紛駐足觀看。徐彥主席在當日的朋友圈動情的寫道:“當《洪湖水浪打浪》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曲再次唱響時,我們仿佛又回到了年輕時候,感謝各位遠道而來的藝術家們,讓我們度過了快樂美好的一天”
演出當晚,華燈初上時,文化藝術中心的穹頂漸次亮起,在藝術總監皮麗霞女士的調度下,來自六城市的資深藝術愛好者與本土藝術家聯袂展示。當《同一首歌》的旋律與全場觀眾的掌聲一同緩緩響起,我忽然懂得:所謂文化傳承,不在固守舊貌,而在于讓記憶的根系在新生的土壤里繼續生長。大南門的磚瓦可以更迭,但這座城市對藝術的赤誠,永遠如我們合唱時的和聲般純凈永恒。
徐彥女士曾在微信中真誠的對我說道“你就是我們L城人”,看完這段文字淚水瞬間模糊了視線。這座敞開胸懷的城市,始終以母親的胸懷擁抱每一個遠行的游子。我忽然懂得,戶籍檔案里的祖籍地或許只是紙上的符號,而真正鐫刻在生命年輪里的故鄉,是那個在寒夜里永遠為你亮著燈的城市。
老宅前的古樟仍在風中搖曳,它的年輪里找不到我的童年印記。但遠方城市的萬家燈火中,總有一盞是為我而留。我終于領悟,所謂故鄉,不在族譜的墨跡里,而在那些用溫暖焐熱你腳印的街巷,在晨昏交替間為你守候的窗格。
這次浙西文化之旅,不僅是一場藝術的盛會,更是一次心靈的歸航。當《同一首歌》的旋律漸漸遠去,當友人們的笑臉漸行漸遠,我忽然明白:故鄉從不是一個固定的坐標,而是由無數溫暖的瞬間編織而成的永恒記憶。那些散落在時光里的情誼,那些鐫刻在生命中的感動,都在訴說著同一個真理——真正的故鄉,永遠駐留在給予我們溫暖與力量的地方。當列車緩緩駛離站臺,我知道,這片土地的溫度已經融入血脈,成為我生命中最動人的樂章。
作者簡介
葉海榕,出生于寧海,成長于外地的寧海人。一位醉心于音樂藝術的手風琴愛好者,成功策劃并舉辦多場高品質音樂活動。
- End -
鄉土寧海公益平臺
@關注我們就是最大的支持@
對話主編請加微信:
□ 圖文:葉海榕
□ 編排:天姥老人
□ 審核:水東居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