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天起,華北平原高溫要“扎根”半個月。
氣象預報說,未來15天35℃以上高溫日超12天,局地沖40℃。“6月熱,7月更熱”,這是老輩人說的華北氣候常態。可今年熱得邪乎,7月還沒到中旬,地表溫度已破50℃。
村頭王大爺蹲在樹蔭下嘆氣:“往年這會玉米能長半人高,今年葉子都打卷了。
”縣農技站數據:近一周,玉米田土壤濕度低于20%,比常年少15%。
“頭伏蘿卜二伏菜”,可今年二伏還沒到,地都快曬裂了。熱歸熱,玉米可等不得熱歸熱。
本該這兩天追的尿素,農民得趕在清晨5點前下地。
“中午12點到下午4點,誰敢出門?去年鄰村老張就中暑送了醫院。
”村主任在大喇叭喊:“澆地別貪多,早晚各澆半小時,省水還降溫。
”可機井排號得等3天,張嬸家的地到現在還沒輪上。高溫不光烤莊稼,連打藥防蟲都難。李叔舉著噴霧器直搖頭:“藥剛噴上,太陽一曬就蒸發了,蟲子沒打著,人先嗆得咳嗽。
”縣氣象局說,今年高溫日數比2020年多5天,比十年平均多8天。有人說這是“氣候常態”,可老人們記得,20年前7月哪有這么熱?村里最年長的趙奶奶說:“我活了80歲,頭回見7月的風都是燙的。
”高溫帶火了“早市農忙”——凌晨3點,村頭路口就停滿了拖拉機。可年輕人犯愁:“白天沒法干,晚上得補覺,這活啥時候是個頭?
”鎮里農技員來支招:“試試秸稈覆蓋,能保墑還能降地溫。”可老周頭直擺手:“秸稈還田機器要錢,咱小戶種不起那個。
”有人算過賬:高溫天澆地,一畝地多花20塊電費,全村1000畝地就是2萬。“這錢從哪出?”會計蹲在墻根抽煙,煙灰落了一地。
更愁人的是,高溫還“催生”了新蟲害。
農技站監測到,玉米螟幼蟲活躍度比往年高30%,專挑蔫葉子啃。“打藥不管用,不打更不行。”王大嫂蹲在地里拔蟲,指甲縫里全是泥。
氣象專家說,未來3年,華北高溫日數可能每年增加1-2天。
“難道以后年年都得這么熬?
”村小學教師小吳皺著眉翻手機。有人提議建遮陽棚,可一畝地3000塊的成本,誰能承擔?
也有人想改種耐旱作物,可“小麥換谷子,收購價能漲嗎?”村頭小賣部里,幾個老漢湊在一起嘮:“這熱天,到底是老天爺的事,還是咱自己作的?
”沒人能答上來,只聽見電扇“嗡嗡”轉,吹得日歷紙嘩嘩響。
最后,村主任拍板:“明早去縣里申請抗旱補貼,能爭取一點是一點。
”“要是能給打井補貼就好了。”人群里有人小聲嘀咕。高溫還在繼續,可日子總得往前過。
就像村東頭那棵老槐樹,曬得葉子都卷了,可根還扎在土里。農民的勁兒,大概就跟這樹似的——曬不垮,旱不死。關注我,明天聊聊鄰縣農民的“土辦法”,或許能幫上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