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春,河口縣農民古云貴在苞谷地播下華蓋木種子。他瞅準專家說的“野生僅5株”商機,拉全家湊20萬賭一把。華蓋木種子曾炒到4萬一公斤,果球350元一公斤,成樹傳能換兩架直升機。
他在獅子山租80畝荒山,搭窩棚守著10萬株幼苗過冬,寒風鉆被就生火熬。中科院專家曾慶文鼓勵他:“你第一個種,苗大了我全收。”這話讓老古吃了定心丸,荒山漸漸冒出萬株綠苗,3米高的苗有人出2000元買。
可2012年意外接連砸來:曾專家觀花墜樹離世,買家全沒了蹤影。更狠的是,越南發現華蓋木種群,這“植物大熊貓”價格一落千丈。
6年苦熬,老古只賣出六七萬,連成本零頭都不夠,香蕉八塊一斤都比樹搶手。他對著碗口粗的華蓋木犯難:砍了違法,留著年年貼錢,到底咋整?
其實,華蓋木難變現早有苗頭:種子發芽率不到5%,生長慢十幾年才成材。老古用的“土辦法”育苗比專家還好,可沒證件沒法合法賣,綠化市場不認這“稀罕物”。
像他這樣的困境,在云南不少珍稀植物種植戶身上都有:重樓難種沒人愿碰,澳洲堅果十年不結果遭砍燒。
保護瀕危植物不能只靠農民硬扛,生態補償機制得跟上。
2016年底,河口林業局帶人上山調研,說要建實驗基地、辦采種證件。這給老古一絲盼頭,可后續支持啥時候落地?配套政策咋補上?
農民護林的勁不能寒,這些“植物活化石”既是生態寶,也該讓守護者有回報。種樹如養娃,得算長遠賬,更得給辛苦人兜底。
希望老古的林子別成“傷心林”,讓更多人知道:守護珍稀樹,不是個人單打獨斗的事。
現在該做的,是加快完善苗木合法流轉渠道,給守林人吃上“定心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