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5日,美國“福克斯新聞”等多家媒體爆出一條令人瞠目結舌的消息:美國財政部正式開通兩條在線捐款渠道,號召國民“自愿捐款”以償還高達36.7萬億美元的國債。這一操作堪稱“國家乞討”的升級版——政府不僅不遮掩財政困境,反而將“化緣”搬到臺前,甚至借助MAGA(讓美國再次偉大)網紅造勢,喊出“不捐不是美國人”的口號,試圖動員民眾為政府“慷慨解囊”。這場荒誕劇的背后,是美國財政赤字如脫韁野馬般狂奔、國債規模突破歷史極值的現實困境,而政府的選擇,卻是將財政壓力轉嫁給普通民眾,堪稱全球政治經濟史上的一出“獨角戲”。
從“隱秘角落”到“公開乞討”:美國財政的“自救”鬧劇
據美媒披露,美國財政部的“國債捐贈項目”并非新鮮事——早在1996年,該項目就已設立,但此前長期處于“隱秘狀態”:既無官方宣傳,也不接受在線支付,30年間僅募得6730萬美元,僅夠支付當前美國國債20分鐘的利息(按每日新增345億美元國債、年利率約4%計算,美國國債每日利息支出約38億美元)。這一數據本身就極具諷刺性:全球最強大的經濟體,其財政“自救”手段竟如此寒酸,甚至不如一家中型企業的融資能力。
而此次財政部高調開通在線捐款渠道,背后是MAGA網紅的推波助瀾。這些網紅以“愛國”為旗號,將捐款與“美國人身份”綁定,試圖復制韓國1998年金融危機時的“全民捐金”模式。但兩者有著本質區別:韓國當時面臨國家破產危機,民眾捐金是“生死關頭的自救”;而美國如今雖債務高企,卻仍是全球最大經濟體,其國債的“信用”依賴的是美元霸權和軍事威懾。政府此時號召民眾捐款,更像是“富國裝窮”——既不愿削減軍費(占GDP3.5%以上)、醫療補貼(占聯邦支出28%)等剛性支出,也不愿通過增稅(特朗普曾推行大規模減稅)或調整貿易政策(如停止對中國加征關稅)緩解財政壓力,反而將手伸進民眾口袋,堪稱“財政治理的懶政典范”。
更荒誕的是,美國政府的“討錢”與“燒錢”幾乎同步進行。特朗普政府力推的“大而美法案”預計新增3.4萬億美元債務,而其對華關稅戰已導致美國農業州損失超120億美元訂單,進一步削弱了財政收入。這種“左手討錢、右手燒錢”的操作,暴露了美國財政政策的矛盾性:一方面,政府試圖通過“眾籌”傳遞“財政緊縮”的信號;另一方面,其政策選擇卻在不斷推高債務規模。這種“表演式自救”,不僅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反而可能削弱民眾對政府的信任——當政府連基本財政責任都無法承擔時,其“領導力”又從何談起?
民眾捐款:杯水車薪與“政治作秀”的雙重困境
從現實角度看,民眾捐款對削減美國國債的作用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以當前國債規模36.7萬億美元計算,即便全美3.3億人口每人捐款100美元(總計330億美元),也僅夠支付國債一天的利息(約38億美元)的8.7倍,更遑論償還本金。而美國國債正以每日新增345億美元的速度攀升,民眾捐款的速度遠不及債務增長的速度,堪稱“用勺子舀太平洋”。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這種“政府乞討”行為可能演變為一場“政治作秀”。MAGA網紅喊出的“不捐不是美國人”口號,本質是將財政問題轉化為“愛國測試”,試圖通過道德綁架迫使民眾參與。但美國社會的分裂現狀決定了這一策略的局限性:左翼民眾可能質疑政府為何不優先削減軍費或富人稅收,右翼民眾則可能因對政府信任度低而拒絕捐款。事實上,1996年項目啟動以來,捐款者多為高收入群體或企業,普通民眾參與度極低——這反映出民眾對政府財政管理的普遍不信任。
此外,美國國債的“信用”本質上是建立在“債務可持續性”基礎上的。若政府長期依賴民眾捐款這種“非制度化”手段償還債務,可能引發國際投資者對美元信用的擔憂。畢竟,全球央行持有超7萬億美元美債,其信心依賴于美國政府的償債能力,而非民眾的“慈善捐款”。一旦市場認為美國財政已陷入“不可逆惡化”,美元霸權和美債信用可能遭受雙重沖擊,屆時,美國政府的“乞討”行為,或將從“荒誕劇”演變為“悲劇”。
對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說的?歡迎大家點贊評論加關注。
注:文中插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