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周刊獨家專訪西泠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陳振濂
人物介紹 陳振濂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西泠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
在印學、金石學領域中,西泠印社在全國、乃至國際上均擁有“頭部”地位,可謂一枝獨秀。西泠印社始終秉持“保存金石、研究印學”的宗旨,在當代文化語境中煥發新的活力。
7月22日,“百廿風華 播芳六合——西泠印社社藏金石書畫精品展”在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正式開幕,有關西泠印社討論再次成為行內熱點。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西泠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陳振濂接受新快報收藏周刊獨家專訪時強調,西泠印社不僅注重匠藝技術的傳承,更致力于將篆刻藝術升華為一種能夠“檢討歷史、影響歷史”的大“藝”。近年來,西泠印社在已有的篆刻評展基礎上,通過公募征稿、命題創作等方式,引領篆刻藝術突破單一風格局限,形成多元包容的“大印學觀”,推動篆刻從技藝走向學術與文明的廣闊領域。這一理念以“學科交叉”和“文明交融”為支柱,旨在將中國印學與世界文化連接,最終確立“篆刻學”的獨立學科地位。
在陳振濂看來,西泠印社之所以百年來令人著迷向往,是有一部可以講無數生動有趣故事且有一大堆謎團尚待解密的社史。它足可以引發公眾好奇心而形成令人猜測的社史懸念。
■陸儼少西泠攬勝圖軸
■王一亭缶廬講藝圖軸
■潘天壽禿鷲圖軸
“為往圣繼絕學”
收藏周刊:我們如何理解西泠印社宗旨里的“保存金石”的意義?
陳振濂:民國初年,西方考古學進入中國,傳統金石學衰弱淪落、漸趨消失。但西泠印社的先輩們以創新意識進行“反向思維”:對已衰敗無根的“金石學”進行了重整與“重振”。涉及古代金、石、甲、玉、竹木、磚瓦、鏡銘、封泥,專門進行“銘刻學”“傳拓術”(全形拓)、“拓片題跋”的倡導,并有意使之關聯到古文字學、古文獻學、古器物學與考古文物博物之學。
西泠印社的創新,吸收先進理念的同時,不贊成傾向于“一面倒”地學習西方模式的時髦;而更多時候則會冷靜地表現在“為往圣繼絕學”。“金石學”在西泠印社的復興“重振”,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當代例子。
■酸寒尉印(邊款)。
■酸寒尉印(白文)。
收藏周刊:對“金石學”的重視,可以說是西泠印社的立社之基,而在前些年,你們再次提出“重振金石學”,有何深意?
陳振濂:2008年時,提出“重振金石學”,以上接原有的“保存金石”創社宗旨精神而更趨于具體化項目化,從而推動篆刻藝術在堅守本位基礎上的大升級和大拓展。篆刻本來作為一項“技藝之學”,卻能積極主動與五千年大文史銜接,從而豐富和擴大了西泠印社“印學”的學術藝術的范圍和品質。
百年西泠印社,當然必須全面依靠匠藝技術的卓絕,但篆刻藝術更應該融入歷史和文化,成為可以檢討歷史、影響歷史的大“藝”。“重振金石學”就是我們的殺手锏。
收藏周刊:西泠印社過去的輝煌都有目共睹,在近年來,它又是如何做到引領當代篆刻創作風氣的?
陳振濂:在已有的篆刻評展基礎上,以公募征稿為平臺,重新建立篆刻藝術認知的整體觀。評展的功能過去是匯聚集合已有的優秀作品,是總結和歸納。現在我們特別強調西泠的“引領”即牽引作用;其宗旨是:超越過去奉為金科玉律的一技一家一派的固定界域,盡量推出囊括所有古璽印篆刻的樣式風格,從而形成新的篆刻藝術價值觀。比如從2004-2015年十年之間,命題考試科目陸續有“漢白文將軍印”“浙派”“寬邊朱文小璽”“圓朱文”“唐宋官印”“封泥”“多字印”“元押”“玉印”“鳥蟲篆”等,以及近年的“以篆入印”“斬截之跡”諸創作命題。使篆刻家不斷形成大印學觀,彰顯出取法多樣的時代性。
優秀的匠師個人終其一生反復錘煉,其目標和視野是固定單一的,而歷史發展必定是多元的。篆刻要從技能上升為藝術表現,必須廣納古代各種經典而不偏執。即使手不能至,也應該心向往之、目注視之。西泠印社在這方面,二十年來有領先之功,先聲奪人,已成氣候。
■王褆隸書八言聯
促成獨立的“篆刻學”學科地位
收藏周刊:您提到的“大印學觀”是個怎樣的概念?
陳振濂:從2003年百年社慶以后,經過十八年的反復思考蘊蓄,直到2020年,才開始清晰準確地推出“大印學”這個時代亟需的通用概念。“大印學”有兩個支柱,一是“學科交叉”;二是“文明交融”。立足于傳統的從古璽印到篆刻藝術的已有豐厚積累為基礎:增加“學科交叉”項,是希望連接到金石學和文史考古學;增加“文明交融”項,是使印章的世界性與西泠印社與生俱來的國際性交匯,可以使“大印學”得到更多的發展機會。
西泠印社倡導“大印學”,最后必然會促成獨立的“篆刻學”學科地位;從而可以與社會學、文藝學、歷史學諸學科相融相生。這是維護我們的專業尊嚴的大問題。
收藏周刊:西泠印社一直能夠保持學術引領的形象和地位,基于怎樣的文化基因?
陳振濂:在印學、金石學領域中,西泠印社在全國乃至國際上的“核心中的核心”的“頭部”地位,和一騎絕塵、引領學術風氣的影響力,是基于“敢于創新、善于創新”的精神指引。
例如,在十年前,我們從零開始,去研究代代傳承的經典篆書印以外的“圖形印”。先主動組織召開了2016年的《圖形印與非漢字系統印章國際研討會》、2018年的《世界圖紋與印記國際研討會》,預先作了充分的旨在建立“認知”的理論準備。其后則有2019-2021年的 《印·世界:“一帶一路”·圖形印全國展覽》開始,總共舉辦三屆(2023、2024、2025),積累了豐富的實踐探索經驗,開始有條件去關注篆刻的“古”“今”“中”“外”,開一代新生面。
我們深知,只有當西泠印社以創新思維,跟隨時代與國家發展步伐,勇吃螃蟹,率先建立起“世界印章史”大視野并以我們西泠擅長的“圖形印”形式,才能有效地參與國家大文化大外交活動。上個月的聯合國總部展覽,以及在歐洲、南美的“圖形印”展覽成功舉辦,即是明證。
■收藏周刊記者 梁志欽 實習生 張芃昕
藝術顧問(排名不分先后)
陳金章 梁世雄 劉斯奮 許欽松 梁 江 陳永鏘 方楚雄 林淑然
張紹城 盧延光 周國城 李鵬程 許鴻飛 劉思東 盧德平 葉其嘉
■統籌:李世云 ■采編:梁志欽 管瑜 曾貴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