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江西樂平7月27日電 題:雕梁畫棟古戲臺 飛檐翹角續今聲
中新社記者 李韻涵
飛檐翹角,藻井傳音,400余座散落江西樂平鄉村的古戲臺,猶如一部部“凝固的戲曲史”。
樂平位于江西東北部,染弋陽腔、饒河戲等地方戲曲風韻,本地特色的樂平腔也在此唱響幾個世紀。
戲曲的興盛催生出古戲臺建筑形式。行走樂平,這里是名副其實的“中國古戲臺之鄉”,現存最早的戲臺追溯至明代,大小村落“依戲臺而生”。古戲臺營造技藝,也于這里世代相授。2014年,該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6月5日,在江西景德鎮樂平市,陳樂平正在木作工坊內雕刻。 劉思偉 攝
走進當地洪巖鎮一處木作工坊,地上的木屑踩上去沙沙作響,只見傳承人陳樂平正雕刻一段大木,刻刀翻飛間,一幅老太君做壽圖已隱約可見。
“用作古戲臺的木料十分講究,尤其是大梁,古代多用樟木,現在多用柚木,這些木料密度高所以水泡不易爛。”陳樂平表示,建于明崇禎年間的昭穆堂戲臺便用樟木,歷經數百年仍筋骨堅實。
在樂平,古戲臺分為五種類型,分別是宅院臺、廟宇臺、會館臺、萬年臺和祠堂臺,或莊重肅穆,或玲瓏華彩,祠堂臺與萬年臺最為多見。祠堂臺中最為精妙是晴雨雙面臺。雨臺向內,以廂樓連成封閉式結構;晴臺向外,供觀眾晴天看戲。萬年臺則是單面獨立臺,一般坐落在村莊中心的廣場上,可容納千人觀戲。
在陳樂平的木作工坊旁,便是團隊歷時八個月打造的一座祠堂臺,占地1500平方米,分為兩層。類似現代演唱會的“內場”與“看臺”,觀眾可以選擇在一樓露天近距離聽戲,也可踏上木樓梯前往二樓“包廂”觀戲。
陳樂平站在戲臺正中央,指著頂上藻井結構說道,“藻井類似現代的音響設備。演員們的聲浪經過藻井,聲波通過木構件的弧形反射擴音,臺下的人都能聽清。”藻井不僅讓戲臺聲音更為飽滿,還有“天圓地方”之意,寓意戲臺小天地。
6月5日,陳樂平抬頭觀察古戲臺頂部的藻井結構。劉思偉 攝
翹起的飛檐則增加了戲臺的靈動性和層次感。在斗拱的承托下,屋檐逐漸延伸并向上翹起,有輕盈飛揚之態。有的翹角微微上揚,似雛鷹展翅,欲凌空而起;有的則翹角高峻,如鵬鳥扶搖,氣勢非凡。
南昌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建筑系副主任馬凱認為,在樂平古戲臺上,梁枋、斗拱、雀替等木構件幾乎都有精美的浮雕,這些木構件上還會敷金施彩,歷經歲月仍保持一定的光澤。
令人驚嘆的是,大小古戲臺均為木質部件構造,榫卯咬合誤差不超過發絲粗細,如需換地方,整座戲臺可如拆積木一般拆分再重組。雕梁畫棟之間,不論是“福祿壽喜”,還是“五世同堂”,處處都是當地民眾的美好向往。
6月5日,在樂平市內,一座戲臺構筑奇巧復雜、裝飾豪華艷麗,雕刻內容多為戲文人物、花鳥風景。劉思偉 攝
現如今,“三天不看戲,肚子要脹氣”的俗語仍在樂平流傳,偶有唱戲的古戲臺,也成為村民節慶、婚禮的場地選擇。
前不久新啟用的江西省贛劇院新院便沿用了樂平古戲臺的飛檐翹角構造,梨園名家在古老建筑智慧下唱古韻新聲。還有龐大的古戲臺被打造成微縮模型,被傳承人們帶進校園,帶去大江南北參展。
據樂平市古戲臺博物館原館長余慶民介紹,過去建造一座戲臺需要至少200萬元人民幣,大多是村民自發建造。馬凱則表示,近年來樂平在鄉村建設、旅游開發中新建了一批戲臺,用于傳承傳統戲曲、舉辦文化活動,古戲臺成為當地文化旅游的亮點。
“未到團圓每恨忠奸無報應,及觀結局始知善惡自分明”。站在一座古戲臺前,帶有歲月痕跡的楹聯不僅見證戲中人的悲歡離合,也映照出數百年來觀眾對戲曲的期待。(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