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劉葉
今年53歲的黃維勤,已經(jīng)做了35年文物修復。他從沒想過,小時候拿在手里的“玩具”,有一天能讓他站在國賽的領獎臺上。
第二屆全國文物行業(yè)職業(yè)技能大賽剛剛落幕,黃維勤在“木作文物修復師”項目中獲得三等獎。這位樸實的手藝人,在接受封面新聞采訪時,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木作文物如果你不修、不管,它們就爛了,可惜了!
比賽中的黃維勤
對自己的作品很滿意
也承認雕工有差距
黃維勤很樸實,在采訪中說了很多實在話,比如,“雕工確實比不上他們,我做的陰刻,他們做浮雕。”
技藝高低,都是用作品說話。木工的水平差異,哪怕不用內(nèi)行講門道,外行也能直觀感受出差距:線條流暢、圖案精美、結構完整。
黃維勤的雕刻是優(yōu)秀的,但技法上,得分沒有使用浮雕的選手高。陰刻是在平面中,表現(xiàn)物體下方的線條,也就是把圖案刻成凹形。而浮雕則是讓圖案“浮”在平面上,立體感更強。常年接觸川西民居建筑的黃維勤,在雕工上沒有占到很大優(yōu)勢。
大賽要求,木作文物修復師需要完成一組清式“一斗兩升麻葉頭斗拱”的制作,并選擇一種方式完成一根木柱墩接。
“這種斗拱,都是有圖紙有規(guī)定做法的。”黃維勤介紹。斗拱,是中國古建筑物上的特有構件,一般常見于大殿最外側屋頂下方,層層疊起。主要用于固定柱頭、承托屋頂,經(jīng)過多年發(fā)展,除了固定和承重功能,它的裝飾性也體現(xiàn)了出來。
比賽現(xiàn)場,組委會拿出斗拱,要求選手照模型作業(yè),至于斗拱上用作裝飾的祥云圖案,則讓大家自行選擇方式雕刻。
挖鑿、凹鑿……幾十斤的工具堆放在腳邊,手上是一截截的木頭,現(xiàn)場除了敲擊聲、木鋸聲,只剩下裁判往返的腳步聲。
當比賽結束后,黃維勤心態(tài)不錯:“要承認自己和別人的差距,我已經(jīng)盡力了,也對自己的作品整體很滿意。”
黃維勤準備雕刻祥云圖案
小時候玩木工工具
50歲考取專業(yè)證書
黃維勤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爺爺是泥瓦匠,父親是木工,他小時候的玩具,就是父親謀生的工具。十余歲時,他開始系統(tǒng)學習木工活兒,后來,開始打造自己的家具,一步步走到今天,木頭和鑿子,已經(jīng)與他形影不離。
“一切都是順其自然做到現(xiàn)在。”黃維勤有著老一輩人的豁達和“固執(zhí)”:有門手藝在手,就一直做下去。
黃維勤回憶自己最初修復古建筑時,還是“萌新”狀態(tài)。“幾十年前,也不興古建筑說法,我們就只知道,要去修一個老房子。”后來,他逐漸在行業(yè)里有了名頭,越來越多的古建筑修繕開始請這位老師傅操刀。進入建筑公司后,他對古建筑有了具體概念,知道文物修復要“修舊如舊”,也開始通過各類項目學習圖紙應用。“文物修復和普通木工不同,你要懂得看更豐富的圖紙,對整個項目有更宏觀的把控。”他感慨“文物就是歷史的見證,必須有人修、有人管,不然它就爛了,好可惜!”同時,他也有了新的目標:成為文物責任工程師。
年近五十,黃維勤學著在網(wǎng)上下單,購買教材,白天做工,閑時學習。雖有多年的從業(yè)經(jīng)驗,但理論知識依舊要從頭開始。
2024年,黃維勤順利通過筆試。“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參與多個文物修復項目,以及完成其他考核內(nèi)容。”雖有壓力,但黃維勤依舊樂觀,他笑著說,“這就是我的奮斗目標!”
(圖據(jù)大賽組委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