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27日電(記者 徐婧)大暑節(jié)氣,北京中軸線北端的鐘鼓樓內,擊鼓鳴鐘活動如期而至。演員們身著定制漢服,扮演漏刻博士、雞唱官、鼓手,配合數字大鐘進行擊鼓演出。
這是鐘鼓樓今年推出的“擊鼓鳴鐘廿四聲”活動,演出臺詞和道具根據不同的節(jié)日、節(jié)氣變化,展現中國人“應時而動”的傳統(tǒng)觀念。工作人員介紹,為讓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更好了解鐘鼓樓的時間文化,該館在售票窗口張貼英語小貼士,支持多種線上購票支付方式,今年還增加了英文講解員。
2024年12月26日,北京正陽門箭樓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圖為參觀者從正陽門箭樓門洞前經過。張祥毅 攝
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一年來,15個遺產要素得到更為系統(tǒng)全面的保護,先農壇慶成宮、正陽門箭樓等重要遺產點向社會開放,為中軸線的文化闡釋增添新空間。
“從‘看文物’到‘看古建’,這個展覽讓我了解遺產地的更多細節(jié)。”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先農壇),市民鄭佳參觀《北京中軸線上的古建筑》展覽時對記者說,自己從小在西城長大,對故宮、天壇等地早已逛遍,但還是第一次到先農壇系統(tǒng)認識古代建筑。參觀結束后,她還打算買一個藻井冰箱貼。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館長薛儉說,去年7月27日以來,共有約121萬人次觀眾到先農壇參觀,是往年參觀人數的近十倍。該館引入社會力量,一年來開發(fā)出300多款文創(chuàng)產品,火爆全網的天宮藻井冰箱貼實現超4000萬元人民幣銷售額,帶動觀眾持續(xù)走進先農壇。
7月24日,游客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先農壇)太歲殿內拍攝藻井。中新社發(fā) 楊郁然 攝
在北京市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歷史文化名城規(guī)劃所所長葉楠看來,遺產點的開放讓中軸線展示面積更大,景觀更美。在其帶動下,北京老城越來越多的文化遺產正在推進向公眾開放。伴隨周邊環(huán)境的提升,文物建筑本體將得到充分保護,也能與城市功能實現更好協調。
景山公園共有8000余平方米文物建筑,公園規(guī)劃建設科負責人都艷輝介紹,為全面掌握文物狀況,公園借助文物巡查小程序實現了動態(tài)監(jiān)測和問題及時處置,全園各部門都可通過“文物E巡查”小程序反饋古建筑日常巡查中發(fā)現的問題。
“比如在巡視中發(fā)現墻體有損壞或瓦件松動等情況,可以隨時掃描上傳,文物保護部門就能第一時間處置。”都艷輝說,一年來,該園在文物保護利用和價值闡釋方面持續(xù)發(fā)力。目前,公園已實現所有古建的三維建模及信息數字化存檔。去年底,還完成了石質文物的數字化信息采集。
本次采集主要包括對石質文物尺寸、重量的測量,以及對石刻文字的記錄,獲取了文物的正投影圖像和數字化三維模型。他解釋,后期通過視覺勘察、便攜式顯微鏡和紅外熱成像完成對文物的病害勘察,并借助巖相分析等設備對病害問題進行檢測和深入分析,為保養(yǎng)維護提供數據支撐,確保文物安全穩(wěn)定。
7月11日,參加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的部分外籍嘉賓乘坐巴士游北京中軸線。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從遺產點到云端,保護成為關心中軸線民眾的日常。今年14歲的初中生楊自若在2021年發(fā)起“縱橫少年團志愿服務隊”,至今已招募近百人。團隊邀請青少年為游客進行志愿講解、開展名人訪談和文藝演出等,最近還開發(fā)了“北京中軸線卡牌桌游”;北京中軸線遺產保護中心發(fā)起的“數字打更人”活動,吸引超106萬名公眾參與者。截至目前,有8萬多條巡檢數據、16萬張巡檢照片上傳到監(jiān)測平臺。
“北京正在推動創(chuàng)建中軸線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qū),加強遺產的整體性、系統(tǒng)性保護。”北京市文物局局長張立新說,下一步,北京將加強8處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協調機制建設,向世界更好展示中華文明。(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