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深度賦能教育的時代背景下,盧灣高級中學火花學院作為一個由涵蓋各個年齡階段的39名老師組成的團隊,以開放協同、銳意創新、實干爭先的姿態,持續探索AI與基礎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徑。
自2018年起,團隊主動擁抱新技術,積極聯動前沿企業、參與人工智能大會,投身AI課程開發、智能化學習生態建設、創新項目孵化與智能評價體系研發,逐步構建起具有盧高特色的“數智學谷”教育生態,鍛造出一支“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的AI教育實干隊伍。
課程創新:AI賦能學科,重構教學體系
火花學院教師聚焦人工智能與學科課程的融合創新,探索通過AI融入課程,重構學科知識結構,創新教學方法,進而豐富學習體驗的全過程教學變革。團隊深度參與學校人工智能課程群開發和實踐,設計了覆蓋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歷史、政治、體育等多學科的AI融合特色課程,著力培養學生的“H·AI”素養。
朱明建老師領銜的團隊開發《基于SLAM-AR的化工生產類課程》,讓學生戴上VR設備,在虛擬化工廠零距離體驗工業化學工藝,獲得“沉浸式”“交互式”學習體驗。
張翼老師應用全息影像技術,破解生物教學蛋白質結構空間感知難題,將復雜分子結構三維可視化,直觀演繹生化知識。
梁閱老師以5G+全息投影技術,打造滬·遵兩地聯動黨史課堂,通過全息投影再現中共一大會址、遵義會議現場,實現紅色資源可視化、紅色文化沉浸式,重塑黨史思政課講授方式。
地理學科高宸、黃譯萱老師利用AR增強現實、VR技術,將天體運動、地貌景觀等抽象地理知識立體化呈現,提升學科認知深度與趣味體驗。
體育教師許皓強、于文嵐借助北極貝智能體育系統,實時監測學生運動數據,動態調整體能訓練與技能指導。英語教師於雯菁引入AI數字人,開展個性化英語閱讀與表達課程,豐富學生語言學習方式。
物理教師沈計春編寫《智能駕駛基于kmon機器人的方案設計》,將虛擬駕駛實驗嵌入課程,培養學生實驗觀察與AI操控技能。
生態營造:“數智學谷”賦能自主學習
火花學院依托“數智學谷”數智化學習生態,打破傳統班級制與學科單元壁壘,探索“大社區+小部落”協作模式,設立“AI未來社區”“科學與實踐社區”“樂活社區”“新視界社區”,讓學生以“創業者”姿態規劃學習目標,像科學家一樣發現并解決問題,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創造出具有社會價值的成果。
團隊成員在不同的社區部落中,協同策劃項目式學習任務,融合AI工具、智能設備、虛擬仿真等,支持學生自主探究與跨學科協作,助力學生從“學知識”轉向“用知識”。張燕靜老師領銜,四大社區社長張曉駿、田翠平、劉金艷、黃之花,以及馬婷婷、周曾唯、夏樂妍、鮑明晗等30位教師積極參與、開發部落活動,編寫相關教材,帶領學生參觀各類研究所,構建了富有活力的數智學谷學習共同體。
項目孵化:科創實踐驅動學生成長
火花學院積極孵化AI跨學科創新項目,搭建學生成長階梯。依托數智學谷、“AI知識角”、人工智能峰會等創新實踐平臺,組織師生圍繞智能硬件、數字交互、虛擬仿真、AI社會議題等方向,開展真實問題解決型項目開發。
張曉駿老師長期指導學生參加AI賽事,鄭思誠獲“明日科技之星”,李秋豪團隊研發足球機器人,勇奪全國亞軍。盧高畢業生郭奕添基于LLM與RAG技術,開發智能留香機,創業一年申請多項專利,完成數百萬元融資,估值達四千萬元,成為AI應用商業化典范。
孫慶華老師潛心編寫AI校本讀本,歷經12輪研討、4次推翻重寫,將復雜AI原理轉化為“看得懂、用得上”的實用讀物,打通學生AI認知啟蒙通道。
圖書館館長葉翼依托“AI知識角”,指導學生整理前沿文獻、開展項目攻關,賽事備戰期間帶隊連續72小時鏖戰,帶領團隊屢摘國際賽事金銀獎。
火花學院是盧灣高級中學AI教育改革的主力軍。他們用實干精神破解教學痛點,以創新姿態拓展教育邊界,在AI課程開發、生態營造、項目孵化、智能評價四大領域持續深耕,帶領學生勇攀科技高峰,構建了基礎教育AI融合改革的“盧高樣本”,展現了新時代教師群體奮勇爭先、實干篤行的精神風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