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在東湖公園釣魚區“漁樂園”釣魚。
深圳新聞網2025年7月27日訊(深圳商報記者 文燦 文/圖)今年6月,深圳出臺新規劃,明確將在符合條件的公園、河流、海岸線以及景區、農地水塘等區域科學布局多樣化的垂釣場所。深圳的公園能釣魚了嗎?哪些公園可以垂釣?去公園釣魚的有哪些人?近日,記者實地走訪了東湖公園、洪湖公園、深圳灣公園等垂釣點,一探釣魚熱背后蘊藏的新商機。
深圳灣 Z世代涌入“垂釣圈”
曾被視為中年大叔專屬的休閑活動——釣魚,如今在深圳灣卻成了年輕人的新寵。
下午6點,暮色籠罩深圳灣,海浪輕拍棧橋。沿江岸護欄,一排排釣魚竿整齊排開,構成獨特風景。這里水質清澈、視野開闊,是許多垂釣者的“心頭好”。正值暑假,現場不少學生帶著專業裝備在此垂釣。
“坐在這里吹海風,等魚兒上鉤的過程特別放松,比宅家打游戲有意義多了。”剛結束中考的殷同學熟練甩出魚線,笑著告訴記者。他和表弟下午5點就到場,計劃釣到7點,然后回家吃飯。“接觸釣魚才一年多,對我們來說,這不僅是課業壓力外的解壓方式,更是與自然相處的樂趣。釣到的魚通常都會放生。”殷同學表示。
在快節奏、高壓力的都市生活中,垂釣正成為越來越多深圳年輕人的放松途徑和社交場景。它不再只是消遣,更代表著追求寧靜、親近自然的生活態度。
中國釣魚協會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釣魚人群中25歲至44歲中青年占比達46%,已成為釣魚主力軍。在年輕人活躍的社交平臺上,釣魚相關視頻的發布量近年來井噴式增長,抖音知名釣魚主播粉絲數從數百萬到數千萬不等,以“垂釣”“路亞”等為關鍵詞搜索,B站UP主的數量超過1.5萬家。
東湖公園 “垂釣+”開啟親子新場景
深圳擁有豐富的海岸線及水域資源,垂釣愛好者群體龐大。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不僅追求漁獲,更注重垂釣環境、社交氛圍及配套服務,市場需求的變化也為創業者提供了多元化盈利路徑。
與深圳灣的自然野趣不同,東湖公園正探索“垂釣+”精細化運營模式。今年5月,改造升級后的釣魚區“漁樂園”正式試營業,在保留原有生態基底的基礎上,精心打造了集垂釣、自然科普、社交互動于一體的復合型休閑空間。“漁樂園”里環境舒適、魚種豐富,吸引不少家庭前來。
“休閑垂釣,是一種生活方式。每周末客流50多人,家庭為單位的群體占比較高,園內還設有小朋友的游玩區。”漁樂園店長劉志鴻介紹,“下一步,我們將聯合深圳市釣魚協會,通過舉辦釣魚文化展覽、講座等活動普及知識,推動垂釣文化傳承,讓傳統休閑活動煥發新活力。”
羅湖區東湖公園園長陳銳表示:“早在上世紀80年代,東湖公園就是深圳釣魚愛好者的聚集地。為滿足不同需求,除漁樂園收費外,公園內還設有免費釣魚區域,總面積約2.8萬平方米。”
規范管理多措并舉守護垂釣安全
當前,釣魚已成為深圳公園的一道獨特風景,如何做好管理保障、減少不文明垂釣行為,成為新課題。
記者走訪時發現,深圳灣公園將北橋劃為禁釣區,南橋設為可垂釣開放區,在南橋區域還是存在“一人多竿”現象,最多同時架設5根魚竿等不文明現象。類似情況在洪湖公園也同樣存在。
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表示,深圳灣公園將在釣魚開放區統一配備標識牌、防滑墊、救生設備、照明和監控;結合公園實際,明確垂釣點位和時間,規范垂釣方式和餌料;制定規則引導文明釣魚,并加大宣傳引導,提示違規釣魚安全隱患;加強現場保潔,倡導市民帶走垃圾,保持環境整潔。
羅湖區東湖公園表示,將嚴格執行垂釣準則,要求一人一桿,禁止錨魚、電魚、網魚等行為;在公園入口及湖岸沿線增設文明垂釣提示牌,引導市民在指定區域垂釣;增設救生圈等救生設施,安裝水域監控系統,實時監測釣魚區安全情況。
(深圳商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