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一周年之際,這條貫穿古今的文化脈絡正以更鮮活的姿態融入城市肌理。在鞏固北京中軸線申遺期間傳承利用工作成果基礎上,強化北京中軸線作為中華文明突出特性重要標識的獨特價值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去年底,北京市發布《關于加強北京中軸線文化闡釋和傳播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升公眾參與效能”是重要的部分,群眾的廣泛參與為中軸線文化傳承注入了蓬勃活力。從青少年志愿團的講解聲回蕩在遺產點,到用桌游創意讓中軸線歷史“活”起來,他們既是文化的傳播者,也是保護的踐行者,他們用多元方式讓中軸線的故事走進更多人心里,讓千年遺產在當代生活中持續煥發新的生命力。
少年講解團讓中軸線故事“聲”入人心
周末的先農壇古建筑博物館里,一群高舉小旗的青少年正圍在“一畝三分地”遺址前,向游客講述農耕文明的歷史。“大家知道嗎?這里的‘一畝三分地’,曾是明清皇帝親耕的象征……”14歲的講解員楊自若語速流暢,眼神清亮,身旁的其他志愿者則向聽得入神的觀眾遞上中軸線主題貼紙——這是縱橫少年團的日常宣講場景,也是中軸線申遺成功后,群眾參與文化傳播的生動縮影。
縱橫少年團的少年志愿者們為游客講解。
這支成立于2021年的青少年志愿團隊,如今已有近100名中小學生成員,發起人楊自若是北京市第三十五中的初三學生。團隊的成員都是因為對中軸線的熱愛而相聚在一起。“參加首屆中軸線文化遺產傳承創新大賽時,我就想能不能讓更多同齡人走進中軸線?”于是,她牽頭組建團隊,利用周末和節假日,在中軸線15處遺產點開展多樣化公益活動——除了定點講解,還有“畫下中軸線”寫生、中軸線主題視頻拍攝、名人訪談、文藝匯演等,甚至嘗試過英文講解,讓外國游客也能聽懂中國古建的故事。
為了讓講解既專業又生動,團隊每次活動前,都會邀請古建筑、歷史領域的專家為成員們“充電”,從遺產點的歷史背景到建筑細節,一一拆解講解。培訓結束后,孩子們自主選擇講解點位,在先農壇、景山、正陽門等遺址點位,總能看到他們忙碌的身影。講解名額常常一放出就被“秒光”,足見其受歡迎程度。
過往游客不僅從中了解了中軸線深厚的歷史文化,更被小講解員們的專業與熱情所打動。有游客在不同點位多次認出同一位小講解員并給予贊賞,這極大地增強了孩子們的自信心。許多原本內向的孩子,在多次活動鍛煉后變得自信開朗,主動承擔講解任務,這份成長與蛻變,正是文化傳承活動帶來的寶貴收獲。
這群少年的努力,不僅讓中軸線故事走進了更多人心里,更登上了國際舞臺。2023年8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考察北京中軸線期間,楊自若作為學生和志愿者代表,參與了利益相關方座談會,向國際專家講述青少年與中軸線的故事;2024年3月,團隊成員聯名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主任寫了一封信,用稚嫩卻真誠的文字表達對中軸線申遺的期待,讓青少年的聲音在國際舞臺上回響。
從文化愛好者到公益達人的成長之路
在縱橫少年團的故事里,創始人楊自若的身影尤為亮眼。這位“首都新時代好少年”,用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持續的公益行動,詮釋了普通人如何成為文化傳承的“火種”。
楊自若為游客講解。
與中軸線的緣分,始于楊自若的童年。小時候,她常跟著家人在重陽節登景山,俯瞰那條“秩序井然、恢宏整齊”的中軸線,雖不懂“中軸線”的概念,但卻深深記住了建筑的壯美。2021年,首屆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傳承創新大賽啟動,楊自若毫不猶豫地報了名,“當時就想,能為這么美的文化遺產做點什么”。憑借扎實的積累和熱情,她成功入選中軸線助力團。
其實在加入中軸線助力團之前,楊自若就已經是“公益達人”了。她是中國科技館的紅領巾講解員,還長期在西城區圖書館擔任文化志愿者,主持圖書分享活動。“不能白當這個‘助力團成員’。”抱著這樣的想法,結合自己在其他場館的志愿講解經驗,楊自若決定發揮優勢,帶動更多同齡人參與進來。同年,縱橫少年團志愿服務隊正式成立,從最初同班的幾個好友,發展到如今涵蓋東城、西城、海淀、朝陽等多區各學校的近百人規模。
為了把團隊建設得更好,也讓團隊活動更加專業,楊自若將自己參與各項官方比賽的獎金和稿費7000多元都投入到“縱橫少年團”,制作團隊用品、邀請專家培訓。
楊自若的母親曹女士一直非常支持女兒的公益活動,通過這些年參加公益活動的歷練,她在女兒身上看到了社會責任感,“她會主動關注文物保護的新聞,會跟我們討論‘怎么讓更多人了解中軸線’,這種主人翁意識,比任何獎項都珍貴。”而對楊自若來說,做公益帶來的收獲遠不止這些,學業上她也受益匪淺。“講解時要查很多資料,歷史知識記得特別牢,最近幾次考試,歷史、語文,甚至數學題里都出現了中軸線相關內容,我感覺特別熟悉,在答題時也完全不費力。”
從桌游到科技 讓中軸線“活”起來
文化傳承,既要堅守初心,也要與時俱進。在中軸線申遺成功一周年的節點上,以縱橫少年團為代表的群眾力量,正用創新的方式擴大宣傳途徑,讓中軸線文化“潮”起來、“活”起來。
《北京中軸線·建造師》主題桌游。
《北京中軸線·建造師》主題桌游的誕生,就是一次大膽的嘗試。據悉,本款桌游由楊自若提出創意,由騰訊聯合北京京企中軸線公益保護基金會聯合對其進行落地。桌游把15處遺產點和更多區域內的建筑“搬進”游戲,玩家可以扮演中軸線建筑師的角色,沿著中軸線地圖展開冒險——完成“模擬歷史事件”任務、收集建筑卡牌、通過“修繕保護”機制建造地標建筑。“我們想讓大家在玩的時候,不知不覺就記住中軸線的知識。”游戲里的每一張卡牌,都融入了孩子們對中軸線的觀察:“新修繕的建筑、新開放的區域,都能成為卡牌內容,就像給中軸線寫‘動態日記’。”
這款桌游的設計過程,本身就是一次生動的文化學習。從資源卡設置哪幾項,建筑牌要包含哪些文化元素,還有人特意要加入“文物修繕”的不同技藝,想讓大家知道,保護比擁有更重要。如今,桌游在7月27日由騰訊新聞正式落地發布,后續還將成為團隊開展活動時的“教具”,孩子們將帶著桌游走進社區、學校,讓更多人在游戲中了解中軸線。
除了桌游,未來團隊還想在科技賦能方面下功夫。“現在青少年都喜歡高科技的東西,我們想把科技和文化遺產結合起來,探索與數字文化實驗室、大型展覽企業等合作。”
從線下講解到線上傳播,從傳統桌游到科技賦能,這些創新的嘗試,讓中軸線文化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正如楊自若的家長所說:“北京有這么豐富的文化資源,給了孩子無限的創意空間。當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傳播文化時,傳承就不再是‘任務’,而是發自內心的熱愛。”
供圖/受訪者提供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李曉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