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想著周末輕松點,聊聊暑期檔電影,結果片子一看,是南京照相館。
好比大家都想活成小說里主人公的樣子,但一不小心沒在意這小說是余華寫的活著。
抗日戰爭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時隔六載天安門大閱兵即將再啟,文藝領域也在抓緊上強度,這段時間電影院里,「東極島」「南京照相館」「731」等片會高強度輸出。
而這部打頭陣的南京照相館,貌似火力有點猛。
普遍反饋是這部戲質地有點特別,而這種特別是因為回歸了某種正統。
就拿同類大屠殺題材影片來講,遠的不說,近十幾二十年的幾部片,都有一個同樣的特點,就是喜歡“加戲”。
陸川的「南京!南京!」,弄了個日本人在里面“覺醒”,讓壞人所謂更有“層次”,玩了一個不非黑即白、人性為灰的思考游戲,這么搞好像會顯得更“高級”;
然后老謀子的「金陵十三釵」,換了把操作,里面加了個美國人視角,用神父和教會來完成救贖,順便說一句,原著作者嚴女士前些年也因為立場問題出了點情況。
首先不是說對或錯,硬要說,也肯定會有個別覺醒的日本人、幫了忙的外國人,但花了上億預算,把大事件里三四梯隊的補充性思考拱到了第一優先級、上位成了敘事里的主角重頭戲,這就有點微妙了。
就是說,都忙著加戲上價值、搞摻入更多復雜人性思考的高級感多層次表達,不想所謂好人壞人簡單“臉譜化”,都想另辟蹊徑升華當人性大師。
在這么一股風潮之下,回歸正統、簡單講一個黑白分明大是大非的南京城故事,反倒成了一種稀缺品和少數派。
所以「南京照相館」這部以平民視角切入、以南京城老百姓為真正主角的電影,它也不加戲、就好好講個故事、就把當年日軍還原為牲畜與惡魔、不搞什么對角線人性思考、回歸被認為太“簡單”的正統敘事,反而一下子就把觀眾給擊中了。
而且同樣是想設計點復雜人性,可以去看看斯皮爾伯格在「辛德勒名單」里的處理。
里面有個橋段,一位納粹軍官本身極為嗜血,但是辛德勒跟他有一段關于權力的探討,說什么才是真正的權力,不是說可以隨便殺戮,而是我們有這個能力,但我們選擇不殺,這才叫權力,然后片子里納粹軍官似乎還有些被點悟了,寬恕了一個犯事的小男孩,給人一種覺醒的錯覺,結果下一秒秉性暴露殺心又起,抬手就扣動了扳機,比此前更狠更封魔。
這個才更貼近真實,而不是突兀地來一出人性在戰場重生。這回「南京照相館」里也有類似的設計,里面一日軍角色,出場彬彬有禮、斯文平和,給人感覺要往陸川那個調子去、最后不會也搞個人性覺醒吧,但后面來了個反轉,揭下畫皮,嗜血本性短暫壓制后瘋狂反撲。
跳出電影,關于南京大屠殺本身,實際上也還在面臨一些新的現實議題。
站在中國人視角,這段歷史無疑是刻骨噬心的,但放在全球語境來看,某種角度講,這段沉重歷史它還是更偏邊緣敘事、不是一個中心議題,更“厚重”、更“值得被討論”、站在議題中心更“苦難”、站在法西斯對面更“正義”的始終還是西方。
尤其是敘事能力更強的猶太人,包括上面講的頂級大導斯皮爾伯格其實都是猶太裔,總之,西方虹吸了太多有關歷史和罪責的注意力,可以說,這實際上也是一種關于死亡與苦難的不平等。
所以從這個角度講,中國此類有力度、有價值的影片不是搞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當然,這首先不是個影視問題,想要抹除上面所說“死亡重量”上的不平等,簡單粗暴講,就是要吾輩當強,發展才是硬道理,實力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當年當了褲子也要在羅布泊搞出核爆,就是一種對故往先輩的祭奠。
這么看,這個時間軸還挺合適的,七八月電影院里戰火紛飛,九月份脫胎換骨大閱兵,銘記故往,曉喻新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