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檢拍片、牙科檢查、
CT掃描、手機使用……
一提到“輻射”,很多人立馬慌了:
致癌?影響孩子?孕婦能做嗎?
甚至有人對WiFi、微波爐都犯嘀咕,
生怕被“輻射”偷襲。
別急別急,
輻射哪有那么可怕?
疾控小衛士這就帶你揭開“輻射”真相,
秒變輻射“明白人”,
科學防護不焦慮!
放射檢查的常見誤區與真相
真相
輻射劑量是決定風險的關鍵因素。一次普通胸部X光檢查的輻射劑量約為0.1 mSv,相當于一次北京至紐約往返飛行的宇宙輻射量;而低劑量CT掃描通常只有1-2 mSv。這些劑量均在安全范圍內。
更重要的是,醫療檢查的益處遠大于潛在的輻射風險。例如,定期篩查有助于早期發現肺癌、乳腺癌等癌癥,醫生能夠在病情還處于早期階段時就發現并治療,從而大大增加患者的生存機會。
真相
普通的X光和CT檢查使用的輻射劑量很低,不會影響乳汁成分,也不會在體內殘留,因此媽媽們可以正常哺乳,無需暫停。不過,盡管輻射劑量低,仍建議避免頻繁接受這類檢查,以控制身體接受的輻射劑量在合理范圍內。
但有一種特殊情況需要注意:如果檢查中需要注射放射性核素,比如PET-CT,放射性物質可能通過乳汁傳遞給寶寶。這時,醫生通常會建議暫停哺乳一段時間,具體時長取決于使用的放射性核素類型和劑量。在這種情況下,務必遵循醫生的建議,確保寶寶的安全。
輻射防護小貼士:科學防護降低影響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接觸到一些輻射,但只要掌握科學的防護方法,就能有效降低風險。
01
醫療檢查時
主動告知醫生是否懷孕或哺乳,優先選擇B超、MRI等無輻射檢查。檢查時,需要做好身體防護,尤其是甲狀腺、性腺等部位的保護,并配合醫生快速完成,避免重復拍攝。
02
日常生活中
用微波爐時保持1米距離,停止后再取食物;WiFi路由器遠離床頭;飲食上,多吃富含維生素A、E的食物,如胡蘿卜、西紅柿,能增強細胞修復能力。
03
特殊人群防護
建議在接受放射性檢查后間隔3個月再備孕,孕婦應避免接觸放射源;兒童應選擇低劑量檢查模式,避免頻繁接受輻射檢查。
素材來源:
濟南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作者:山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預防醫學專業 冉蓉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