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修的“修”是靈活游移下的抵達,是戰術化的自我實踐。它不僅是修得一個結果,也是修成一種以“我”的尺度去定義規則、衡量價值的生活策略。 」
“邪修做飯有多簡單?”
“減肥邪修又出新招了!”
“考研也能邪修嗎?!”
最近,互聯網刮起一陣“邪修”之風——
不用開灶生火,微波爐叮幾分鐘就可以做出一碗色香味俱全的蔥油拌面;不用花錢報班,倒著走幾分鐘再正著走、想象胸前發射激光,便可矯正體態。不用埋頭苦背,把喜歡看的同人文換成英文版即可快速擴大詞匯量。
(萬物皆可邪修)
邪修出自仙俠、玄幻類小說及二次元文化,原指修煉邪道功法或采用不正當手段進行修行的人。網友口中的邪修則指生活中通過非常規甚至有點離譜的方法,簡單高效地達成目的。
乍眼一看,這些“稀奇古怪”的方法讓人驚呼“這也可以?!”而評論區“曬作業”和紛紛附和“管用”的網友足以證明邪修雖“邪”但的確實用有效。
(網友評論區“曬作業”)
究竟為何萬物皆可邪修?邪修達成目的之后,我們又能發現、獲得什么?
邪修不僅是對新奇方法和趣緣聯結的發現,它還是富有創造力的微小抵抗。
面對生活的不確定性和看似遙不可及的目的地,年輕人以邪修為渡舟,抵達另一種彼岸。
1
探索:一種理性而溫和的折衷
邪修走紅,首先在于它是一種新奇而巧妙的探索。
以邪修做飯為例。平日做牛腩,要炒糖色還要用高壓鍋燜肉,費時費力。但在邪修下,食材全部倒進電飯煲里,再加一顆獼猴桃或者幾塊菠蘿,提升肉的軟嫩度和鮮香,最后合上電飯鍋蓋燉煮,好吃的燉牛腩便輕松完成。
(邪修版土豆牛腩)
達成同一目的,邪修不走尋常路,顛覆了傳統方法的一板一眼,讓實踐者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靶啊辈粌H勝在輕松快捷,還增添了實踐過程的趣味性,吸引人們接觸和學習這種新方法。
以“有趣”為紐帶,年輕人在網絡中形成趣緣社交,即因網絡中的趣味性內容產生討論、形成聯結。
無論是借鑒、學習他人的邪修方法后留下一句“真的有用”,還是看到他人分享共同的邪修經歷時評論上一句“我也是這么做的”,邪修讓網友之間的社交信號瞬間同頻,在趣緣加持下迅速拉近社交距離,產生更多互動和聯結的可能。
(網友在評論區分享和互動)
這種有趣又獨特的聯結,是年輕人在網絡世界中一同達成某一目的的攜手,也反映出共通的心理狀態與內因:
邪修是年輕人在現實能力與目標標準之間張力過大時的一種低配但松弛的應對方式,是心理層面的自我保護和調節。
除了做飯、減肥之外,邪修的風也吹到了學習、健身、社交能力等需要花費更長時間、更多精力以達成目標的領域。
有人說,不用早起三小時看書,早上刷牙時聽播客也算增加知識;不用健身擼鐵,每天背著重書包通勤也能鍛煉核心;不用社交練口才,和快遞員對話時說的一句“麻煩您了”也算克服社恐的一大步。
(邪修相關搜索)
邪修看似略帶調侃,像一種玩笑式的努力,但它并非擺爛式的糊弄,也不是對目標的逃避——
年輕人們并沒有放棄對自律、成長、改變的渴望,但面對狀況百出、壓力不斷的生活,與暫時難以企及的理想狀態,他們尋找一種成本更低、壓力更小、但依然保有進步感的方法。
邪修便是這樣的理性折衷。它保留了行動的方向感,卻降低了路徑的門檻;它用“做一點點也可以”的姿態,替代了非黑即白的成功敘事。
在這個不能輕易停下、也不能盲目猛沖的時代,邪修提供了一種介于“全力以赴”和“徹底躺平”之間的中間地帶,一種更溫和、也更適合長久堅持的自我調節方式。
一時做不成也沒什么大不了的,畢竟換條路,還能繼續走。
2
戰術:靈活游移下的抵達實踐
在討論邪修的評論區,有網友分享邪修讓自己的想法從“這樣不行”到“這樣也行”。這一剎的松動不止在方法,還在于思維方式的改變。
(網友評論)
邪修折射出年輕人思維上對“正統”的主動疏離。這種轉變不僅表現為路徑選擇的靈活性,也體現在對效率與體驗關系的重新理解:
年輕人并非擯棄最好、最快、最優解,而是在效率、過程感受和個性表達之間尋求平衡,讓過程即意義、體驗即存在。
有人用微波爐快速做各種料理,節省時間又能吃上熱飯;有人通過買肯德基和麥當勞的早餐卡,激勵自己早起讀書;有人把家務變成游戲,通過挑戰和獎勵機制讓打掃衛生變得輕松愉快。
當傳統的思維模式不再被遵循,邪修的“邪”讓我們看到一種反直覺,一種對習以為常的生活狀態、可以被不斷復制的模板、既有且正統的成功路徑的溫和反駁。
米歇爾·德·塞托在其代表作《日常生活實踐:1.實踐的藝術》提出“策略”(strategies)和“戰術”(tactics)兩個重要概念。
(《日常生活實踐:1.實踐的藝術》[法]米歇爾·德·塞托 )
策略屬于權力掌握者——如國家、公司、制度——的行為方式,用于制定規則、設定結構、安排空間等。而戰術是普通人在這些權力結構和規則中,見縫插針滿足個體利益的應對方式。
比如,商場設置固定的動線來引導顧客消費,這是策略;而顧客為了省錢省時間只逛打折區,就是一種戰術。公司設定標準辦公流程和績效體系,這是策略;員工研究各式摸魚和薅羊毛方法,就是他們在規則縫隙中進行的戰術。
戰術通過重新占用、重構意義、暗中游走,完成對策略的非正面沖突。通過這些靈活應對,普通人在不推翻既有結構和秩序的前提下,找到了自我調節和表達的空間。
邪修正是這樣一種“逆操作”。年輕人通過想象自己沒有上嘴唇學英音發音、用力向上吹劉海找到核心收緊發力感等方法,悄然瓦解了傳統路徑和思維方式的唯一性和嚴肅性,對既有的穩定的“秩序”形成微小抵抗,重建了屬于自己的節奏與標準,以此建構自我存在。
(網友討論養樂多做飯邪修)
邪修的“修”是靈活游移下的抵達,根本是戰術化的自我實踐。它不僅是修得一個結果,也是修成一種以“我”的尺度去定義規則、衡量價值的生活策略。
萬物皆可邪修,是因為每一個邪修者,都可以在人生劇本的默認設定中,加上一筆屬于自己的注解。
3
偏離:用創造力抵抗不確定性
邪修之所以受到如此廣泛的共鳴,還在于它回應了處于當下的社會氛圍中,人們精神世界深層的一種不安——流動的現代性所帶來的持續不確定感。
社會學家齊格蒙·鮑曼用“流動的現代性”描述我們所處的時代:變化成為常態,秩序不斷重組,生活缺乏固定模板與清晰軌道。成長不再是線性過程,努力不再直接導向成果。
例如,今天學的技能,明天可能就被AI取代;一份看似穩定的工作,也可能在系統性裁員中頃刻瓦解。年輕人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中,被迫與不確定性共處,卻又難以對結果產生實質性的掌控。
(《流動的現代性》[英]齊格蒙特·鮑曼 )
在這類結構性不穩定中,傳統意義上的“正修”雖然預示了終點,但失去了對抵達的保障。努力學習、升職、健身、自律,仍被視為“應該”的生活方式,但它們帶來的結果越來越不可預測。
全力以赴,卻可能一無所獲;按部就班,卻常常被“突如其來”打斷?!拔摇泵鎸Σ淮_定的結果,難以對外部因素的影響作出預判和及時應對,參與感的喪失讓人顯得被動。
于是,無論是生活瑣碎還是人生道路,年輕人開始主動探索另一條路徑,向過程本身投以更多關注。比起想象成果豐碩,能夠抵達目標足以令人欣喜;比起手段高明、路徑完美,能夠每日向前推進一點點的堅持也彌足珍貴。
(劇集《未知的首爾》)
在這種心理轉向中,邪修表面上存在對探索另一路徑的不確定性,實際上讓 人們通過“我”在實踐中的持續參與,打破被動局面, 在高不確定性的生活中獲得掌控感與確定性。
因此,邪修是一次自我效能的回收。它讓人在充滿未知與不確定的生活中,讓不可預測變成眼下可見的收獲,通過一點一滴找回主體感。
而這種對確定性的尋回,并不只停留在實用層面。
在一次次邪修中,年輕人獲得了從零到一的信心,重拾了創造的能力。哪怕方法看上去有點“邪門”,這些看似微小的偏離,正是普通人對結構化生活的創造性回應,意味著個體生命力的蘇醒。
邪修的本質是一種個性化的創造,是用可見的確定對抗不確定性。
在電影《楚門的世界》中,主角楚門一直活在大型真人秀里,每天過著一模一樣的生活,而他對自己的生活只是一場作秀假象一無所知。
(電影《楚門的世界》)
直到有一天,他發現自己無法離開生活的小鎮,開始質疑每一個熟悉卻重復的日常場景,最終意識到自己生活在一個完全被安排好的劇本中。
當他終于鼓起勇氣穿越風暴、撞破天際線般的布景墻、打開藍天墻上的那扇門,那一刻不僅代表了主人公逃脫控制、迎來自由,還是個體意識蘇醒后對既定人生設定的主動出走。
近年來,關于“人生活得像個NPC”的討論引發網友共鳴。許多人都說自己的人生兩點一線、毫無變化,好像人生就會保持這種模式幾十年,一眼看得到頭。
(電影《楚門的世界》)
而邪修在許多普通人的生活中,就是楚門走出攝影棚出口的那一刻。那些掙脫既定敘事的跳脫、不同于往日的“破綻”,拼湊出了靈活應對不確定性的創造力,而富有創造性正是“活人感”的體現。
生活海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邪修”。繼續探索生活中的獨特體驗,發揮能動性和創造力,享受那些意外之喜。
(電影《楚門的世界》)
然后,我們終將迎來屬于自己的“開門一瞬”。
(圖片素材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