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稀土是我國用來反制美國的重要舉措,在這幾年的貿易交鋒中,“稀土牌”可謂是屢試不爽。
然而,隨著美國開始大力開采稀土資源,這場稀土戰爭似乎又有了新的變數。
那么,美國大張旗鼓的稀土開采,能否撼動中國數十年的稀土優勢?
美國的稀土雄心
2025年4月,中國對七種稀土元素及磁體實行出口限制,精準擊中美國國防、能源和汽車行業,其供應鏈的脆弱性旋即暴露無遺。
美國汽車生產線因稀土短缺停擺,F-35戰機關鍵部件生產受阻,歐盟企業也陷入采購困境,紛紛向中國申請出口許可證。
面對這一窘境,美國政府迅速行動,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決心。
五角大樓對相關稀土開采企業注資4億美元,重啟加州芒廷山口礦,旨在提升國內稀土礦產量。
與此同時,懷俄明州的稀土項目得到了能源部的支持,其計劃構建“全產業鏈”供應體系。
科技巨頭蘋果亦投身戰局,同稀土企業訂立5億美元合作協議,妄圖借助市場化方式彌補供應鏈短板。
表面上,美國動作浩大,大有一舉擺脫對中國稀土依賴之勢。
然而,細究之下,問題顯而易見:芒廷山口礦雖是北美最大稀土礦,但其開采的礦石仍需運往中國進行精煉加工。
美國稀土產業在過去幾十年因成本和環保壓力幾乎荒廢,本土精煉能力近乎為零,2023年其稀土化合物和金屬凈進口依賴度高達95%以上。
這種“挖礦易、精煉難”的實際狀況,使得美國的雄心更似一場大張旗鼓的“面子工程”。
中國稀土所蘊含的影響力猶如一種特殊“武器”,其威懾力絕非區區幾億美元的投資便可消弭。
美國的難題
美國的稀土雄心雖大,卻被技術、環保和市場三道壁壘死死卡住。
首先,技術斷層是最大瓶頸。中國掌控著全球近90%的稀土精煉產能,在重稀土元素(如鏑和鋱)方面更是近乎形成壟斷之勢。
美國不但缺少精煉工廠,而且相關技術人才斷層近30年之久。
2023年,美國開采的稀土礦,超95%需出口至亞洲(主要為中國)加工,精煉成合金、電池或磁體等成品。
即便有五角大樓注資,建造一座現代化稀土精煉廠亦需耗費數年光陰以及高昂成本。
此外,于美國而言,其環保審批流程冗雜繁瑣。新建稀土礦或者工廠往往耗時數年,并且常常由于環保組織的抗議而被擱置。
因此,美國妄圖構建完備的稀土生產體系,無疑困難重重。 更關鍵的是,中國掌控著稀土定價權。
其能夠通過調整出口配額,或者采取降價傾銷的方式,輕而易舉地對美國新興稀土企業予以打壓。
一旦中國降低稀土價格,美國成本高昂的稀土產業便難以盈利,投資者定會望而卻步。
那么,中國究竟是憑借什么,能夠在稀土領域保持如此強大的競爭力呢?
全產業鏈優勢
數十年來,中國構建起從開采到精煉的完整產業鏈,掌控著全球70%的稀土生產以及90%的精煉產能。
以內蒙古包頭為例,其稀土加工已形成規模化、低成本的優勢,這一優勢是美國臨時拼湊的產業鏈所遠遠不及的。
2025年,中國悄然公布稀土開采與冶煉配額。此舉穩定全球供應預期,且保留隨時收緊的可能,彰顯出戰略主動性。
前兩年,中國對鍺和銻施行出口管制。
此舉精準打擊西方民用與軍工產業,進而迫使美國于貿易談判中妥協。
不久前,有媒體宣稱中美達成稀土貿易協議,中國應允在半年內重啟稀土出口許可證審批,不過并未完全放開限制,而是保留了可隨時調整的籌碼。
這種“松緊有度”的策略,使中國于全球稀土市場中始終占據主動地位。
更為關鍵的是,中國稀土武器之所以能長期發揮效力,根源在于美國自身的內耗。
美國政策連貫性匱乏,特朗普上臺后便推翻拜登時期的礦產支持計劃,這使得企業茫然無措。
相較而言,中國稀土產業憑借國家戰略的支撐,政策穩定且極具執行力。
從技術到市場,從政策到執行,中國的稀土武器不僅是短期震懾,更是一張長期有效的戰略王牌。
結語
中美稀土戰爭宛如一場馬拉松賽事,而非短跑沖刺。
未來十年,美國或許能在開采上小有突破,但精煉和市場主導權仍將受制于中國。
稀土戰爭遠未終結,中國的稀土武器非但未曾失效,反而愈加鋒銳。
參考資料
新浪財經:《美國無法在短期內緩解“稀土危機”》2025年6月17日
觀察者網:《美媒:美國不是沒有稀土礦,但加工仍高度依賴中國》2025年3月25日
觀察者網:《五角大樓狂砸4億美元和中國競爭,美高管潑冷水:先解決技術和污染問題吧》2025年7月11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