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家庭教育突然轉向,不再“雞娃”了?
近日,記者觀察發現,往年火熱的暑假研學游今年意外“遇冷”,即便報名價格下調30%,研學產品的報名量仍普遍下跌30%~40%。
無獨有偶,不久前也有報道指出,今年近50%多家鋼琴廠關門,沒有家庭愿意買鋼琴了。
要知道,這些教育相關行業的收入,過去主要依賴中產家庭的支撐。
如今行業收入大跌,只能指向一個信號:曾經在子女課外教育上“揮金如土”的中產家庭,如今捂緊了錢袋子,不愿花錢了。
眾所周知,過去中產家庭在孩子教育方面卷出了天際,動輒花費數萬元為孩子報名各類暑假班,生怕孩子落后半步。
而那些靠自己努力擠進中產階層的農村父母,如果不卷教育,誰愿意眼睜睜地看著孩子再回到“農村”去。
這不禁引人深思:曾經“雞娃”成風的中產家庭,為何如今熱情消退?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中產家庭的教育投入,不僅體現在昂貴的課外培訓上,更典型的是動輒一年數十萬學費的國際私立學校。
這類學校算是很多中產家庭的“教育理想國”,不僅擁有頂級的教育資源,還可以避免國內高考競爭壓力。
回看國際化學校發展,學校數量以驚人的速度,從2015年的500多所飆升到2023年的1000多所,二線城市學校更是遍地開花。
然而,風向驟變,去年國際化教育退潮,民辦熱降溫,多家知名國際民辦學校接連倒閉。
在深圳,就連大名鼎鼎的厚德書院都交不起房租,竟然拖欠一千多萬,近1000人學子無處可去。
要知道,厚德書院的學費相當昂貴,最低的學費也得一年11.8萬,最高更是達到30萬。
如此高回報,學校竟交不起房租,實屬讓人意外。
在北京,諾德安達學校,部分外國語學校和成都外國語學校仁壽校區也陸續關門。
到了今年, 民辦學校境狀仍繼續低迷。
數據顯示,在杭州,2025年初中入學數增加了2000人,但私辦學校報名人數從2.3萬降至2.2萬,竟然減少了1000人。
在青島,私辦小學入學人數從2023年的16.94萬峰值驟減到12萬,十幾所私辦學校均未達到招生計劃。
有意思的是,私立化、暑假課外教育熱雖然降溫,但近兩年暑假旅游卻異常火爆,熱門景點都是人山人海。
這也側面表明印證了一個變化:暑假期間,越來越多中產家庭愿意帶孩子出門,而非在家教育了。
在這些家長看來,以低成本的方式帶孩子體驗鄉村生活,走訪各地博物館、圖書館、科技館,增加見識的價值遠遠超于高額的教育培訓。
正如新華社抖音短視頻中一位父親的分享:低成本帶娃就是“見世面就是見天地,見眾生”。
雖說“雞娃”現象并未完全消失,但各類教育市場的低迷無不在說明一件事:中產家庭的教育觀,正在悄然發生深刻轉變。
一個行業的興衰,往往與消費者的“購買力”掛鉤。
而“雞娃”潮逐漸退去,無外乎是中產家庭沒錢了。
當下,裁員潮已非新鮮事,尤其在年入幾十萬、幾百萬的互聯網、金融等高薪行業。
原本這些高薪行業就是中產家庭的支柱,但隨著中年危機降臨、經濟飽和、行業內卷等因素,許多從業人員一夜之間要面臨失業、顆粒無收等境狀。
與此同時,一、二線城市的“雞娃”成本卻高得離譜,猶如“印鈔機”。
有位上海中產母親,曾曬出的孩子日教育清單引發熱議。
除去上學費用,僅課外培訓一項,兩個孩子一天就能花費近8000元。
不少本地網友甚至表示“這不算夸張”。
更有知乎網友估算過,孩子在國際私立學校從小讀到“出海”留學,總費用至少需要300萬。
面對如此高昂的“雞娃”成本,一旦遭遇失業或收入銳減,中產家庭如何承受?無奈之下,也只能將孩子轉回公立學校。
“雞娃”潮退去,表面看是中產消費降級導致,深層看是中產家庭的“性價比”覺醒:“雞娃”的產出,遠遠低于“雞娃”的投入。
近兩年,海外就業形勢同樣嚴峻,那些曾被家庭傾盡所有、寄予厚望送出國門的留學生,紛紛加入“歸國潮”。
然而,回國后的薪資水平,往往遠低于中產家庭當初的預期。
據統計,在國內一線城市工作的留學生,1年薪水大約為18萬元,國內本科生1年薪水大約為14萬。
僅僅4萬元的差距,與幾百萬的巨額學費投資相比,簡直是杯水車薪。
更現實的是,并非所有的“海歸”在國內都能輕松找到工作。
眾所周知,能考上985/211的學生,確實是人才,而出去國外求學的人無非就是鍍金,學歷真實含金量不言而喻。
更何況,針對留學生的招聘,很多單位已經開始在做嚴格的篩選。
對于學歷含金量不足的留學生而言,當下國內就業只會愈發艱難。
面對留學生就業現狀,有網友更是直言:“有幾百萬元,還不如給孩子買房子,不僅給孩子提供保障,還能保值增值。”
當中產家庭意識到巨額教育投資與預期回報嚴重不成正比時,理性地放棄或調整“雞娃”策略,或許成了一種必然的“止損”選擇。
在瘋狂“雞娃”的洪流中,相比經濟損失,更令人痛心的,是付出了遠比金錢更珍貴的代價——孩子的身心健康。
當前,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數據觸目驚心:
2023年數據顯示,國內6~12歲年齡段抑郁檢出率約10%,13~15歲年齡段抑郁檢出率高達30%,15~18歲年齡段抑郁檢出率更是達到驚人的40%。
從2017年到2021年,在15~24歲年齡段孩子,“自殺率”顯著提升,達到3/100000,即10萬中就有3人自殺。
雖說抑郁因素有很多,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源于巨大的學習壓力和被嚴重擠壓的社交、休閑空間。
究其根源,正是父母為了“雞娃”成績,過度侵占了孩子本應擁有的自由成長時間和心靈棲息地。
說白了,過度“雞娃”無異于“拔苗助長”,違反了孩子成長的自然規律,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既然“雞娃”無法得到預期的回報,甚至還會損害孩子健康,還不如回歸順應人性的理性教育,保持距離,健康培養孩子。
網友輝哥,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四處求人,傾其所有才把孩子報到私立學校上學。
一年不算其他費用,就光學費就得10萬元。
周末,他還給孩子報了各類輔導班,孩子幾乎沒有休閑時間。
然而,孩子的學習成績并未達到自己的預期,不升反降。
后來,由于公司裁員,無法支付昂貴的學費,他只能無奈把孩子轉到公立學校,同時也砍掉幾個興趣班。
上公立學校期間,孩子有不會的問題,他就會親自教。
令他意外的是,自從孩子上了公立學校,孩子與他的關系不僅親密了不少,其成績反而提升了。
從輝哥的故事不難看出,盲目跟風“雞娃”,高壓之下只會讓孩子更壓抑。
相反,給予孩子適度的自由空間,父母與孩子保持距離,并在關鍵時給予高質量的陪伴和支持,孩子反而能更健康、更自主地成長。
說個殘酷的現實,如果父母認知、資源和背景有限,即便花大量時間,投資更多金錢,也極有可能會培養出一個“爛尾娃”。
有時候,與其“雞娃”,不如“雞自己”,這或許是一條有效的路。
參考資料:
1.搜狐網 《暑假剛開始,社會就出現三大“怪現象”,中產家庭大批退出雞娃圈 》
2.新浪財經 《大拐點確認來臨,雞娃已經徹底崩潰》
3.杭州日報 《杭州民辦初中招生電腦派位結束 降溫明顯 平均報錄比2.4∶1》
4.讀特新聞 《從爆火到“降溫”,深圳暑期研學市場不香了嗎?》
作者:少卿
編輯: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