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也怪,曾經一提“補課”,那簡直像是農村大集上的羊湯館,香氣四溢,誰都想蹭一口。
小學門口排長龍報課的家長,個個眼神比選股還堅定,“別人的孩子會我娃也得會”,仿佛不交幾萬塊的學費,就要輸在八百米外的起跑線上。
而今,這個“補課等于學霸”的神話,似乎越來越不靈了。
眼見著那些靠著早教、培優、題海堆出來的“速成學霸”,一個個在初中階段集體掉隊,高中階段更是原形畢露。
補課的路,就像坐上了一輛沒有方向盤的跑車,一開始呼嘯而過,后面卻在彎道翻車。
有一說一,現在的學生就像一鍋熱油潑辣椒,有的啪一下子炸響了,然后油溫慢慢降,有的則是沉著冷靜,越到后面越香。
你說這到底是“家庭教育的大勝利”,還是“智商稅的退款單”?
我倒覺得,這是一場關于“認知起飛速度”的教育變革。
一、不靠模型的孩子,更容易殺出套路重圍
按理說,學霸這玩意兒,應該是“技巧+勤奮”的產物。
但現實里,那些從小就習慣于模型套題、靠著標準流程走路的孩子,在碰到“出題人腦袋發熱”的那幾題時,總像打了補丁的AI,運行崩潰。
我鄰居家那個從小培訓到大的“補課勞模”,初中成績穩得像高速上的奧迪,誰知一進高中,被一道“你認為甲乙之間的分歧是否合理”這種題給整不會了。
整整半頁紙,他都在套“首先,其次,最后”,把邏輯寫成了流水賬。
老師評語四個字:無效灌水。
反觀我那表妹,初中一直在鄉鎮學校讀,沒上過補習班,全靠聽課和自學。高中第一學期,她拿了年級前三。
她說自己答題靠“人腦模擬”,哪怕遇到陌生問題,也能靠邏輯推演一個大概。雖然做題速度慢,但正確率高,而且面對新題一點都不怕。
小時候我特別羨慕隔壁小軍,他媽媽是那種雞娃戰神型選手——早教英語、奧數精講、思維導圖一條龍服務。
六歲背圓周率,八歲練腦圖記憶宮殿,看得我媽一度懷疑我是不是裝傻騙吃騙喝。結果到了初三,小軍突然卡在了物理運動圖像題上,哪怕補習班講了三遍,他仍舊不能理解“加速度是變化率的變化率”。
他媽一拍大腿:“我兒子邏輯出問題了!”
其實不是邏輯出問題,是他一路被標準答案拴住了思路,一旦沒有現成路徑,腦子就成了404頁面。
而我,一直靠著邊學邊琢磨的慢節奏,反而能捋清思路。高中以后,小軍徹底躺平,而我被保送進市重點。
某天,他媽在小區里堵住我媽:“你家這孩子,是不是偷偷補課了?”
我媽搖頭:“沒補,他就是窮怕了,題都當飯吃。”
二、信息差決定起點,自主思維決定終點
小學階段的“學霸”,更像是信息差造出來的海市蜃樓。
誰先學,誰就能裝模作樣地做出幾題,看起來風光無限,其實跟思維能力沒多大關系。這就像是提前預習菜單的食客,別人還在看“糖醋里脊”三個字怎么念,他已經把醬油比例背得滾瓜爛熟,當然點菜快。
但等真下廚炒菜時,光會點菜不懂油溫控制,一樣翻車。
初中以后,信息差的紅利期結束,學校開始講邏輯、推理、抽象能力,那個時候,靠“先知道”吃飯的人就開始坐立不安了。
尤其到了高中,出題人終于開始搞事情:非連續信息、跨章節融合、背景遷移,一道題下去,腦袋沒思維結構的孩子,做完等于白卷。
我們初中有個“年級第一”,聽說小學上過五年的奧數班,連雞兔同籠能反向推理。
初一全校第一,初三掉到年級十五。
高中呢?第一年進市重點,第二年成績掉到班級中游。
一次考試后,他在講臺上抓狂:“這題根本沒有標準答案!”老師淡定回應:“你都高二了,還在找標準答案?”他表情像是在開盲盒:“我這十年補課,補的到底是啥?”我們全班哄笑,我心里暗想——你補的不是知識,是一套思維假象。
補課班告訴你:世界有答案;現實告訴你:答案在你自己腦子里找。
三、越早內卷的孩子,越早被反噬
所謂“雞娃逆襲”,其實是一場時間戰。
有些孩子在小學五年級前拼得飛起,手握N個奧數獎,語文背誦500篇,英語四六級先過一遍,家長朋友圈曬得熱火朝天。
可是,高中階段的考題,考察的是一個人的系統性、持久力、和極其復雜的判斷能力——那些從小被補課班綁架的孩子,一旦沒了外部推力,內在驅動就失速了。
反倒是那些“發育慢一點”的娃,前期自由探索,后期自己找到了興趣和方向,學習的內驅力穩得一批,像老牛拉車,慢是慢,但從不翻車。
我們高中有個“理科黑馬”,叫大勇。
初中成績勉強混個及格,初一物理還以為速度等于身高。沒人看好他。高一的時候突然“開竅”,每天抱著《五年高考三年模擬》猛啃,像修煉內功似的,還能一邊聽周杰倫一邊解三角函數。
別人問他咋突然開掛了,他說:“初中我媽沒錢補課,我就一直糊弄著上,結果高中換了學校,沒人逼我,我突然就想自己試試。”
最后高考,他居然上了清華,填志愿的時候,笑嘻嘻說:“我這叫后期覺醒型,養成系學霸。”他還加了一句:
“小學練了五年古箏,啥都不會,最后只會一首《梁祝》,但我媽每次請親戚來都讓我彈一次,說不定那時候就把我的內耗練出來了。”
收個尾巴,別讓學霸跑偏了。
從頭至尾,并不是說補課一無是處。關鍵是補到哪里為止、補的方式有沒有走偏、孩子本身有沒有把補課變成“內化”的過程。
因為,教育最怕的不是苦學,而是空轉。讓孩子一直跑、一直套模板、一直學標準套路,就像讓人永遠在自動扶梯上奔跑,累是一定的,進步未必。
我們更需要做的是,幫孩子把從外部輸入變成內部驅動,把“學會答題”升級成“學會思考”。比起拿滿分,更重要的是:
懂得怎么找答案、如何構建思維框架,最后擁有足夠的獨立性,去面對那個沒有標準答案的世界。
所以啊,補課不是洪水猛獸,也不是萬靈神藥。
補得好,錦上添花;補得爛,自我綁架。
真學霸從來不是“早起的鳥”,而是飛得久、飛得準的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