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金寧
當禪杖敲響資本算盤,千年古剎的香火里飄著爭議。
這個讓少林既成了文化符號又陷入財富漩渦的僧人,始終站在信仰與利益的刀尖上。
但這一次,“佛門CEO”釋永信不僅聲譽倒臺,更將面臨法律的嚴懲。
有人調侃說,釋永信的尷尬之處在于,不能在落網之后說幡然悔悟要出家為僧。而更有甚者拿出《天龍八部》說,上一個出事的少林寺方丈,還是北宋年間。
而對于釋永信來說,他真的幾乎就差一步,就可能會成為近現代最成功的一個僧人。
但現在“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1、從破落古剎到商業帝國:釋永信的“造寺”運動
1981年,16歲的安徽少年劉應成(法名釋永信)徒步數百公里來到嵩山少林寺時,眼前的景象與武俠小說中的描述相去甚遠:寺內僅有十幾個年邁的僧人,大雄寶殿漏雨、藏經閣坍塌,28畝旱地勉強維持生計。
這位盲眼方丈釋行正的弟子,或許未曾想到自己將在未來三十余年里,將這座破敗寺院改造成估值數十億的文化IP。
1990年代初,隨著電影《少林寺》引發的功夫熱潮退去,釋永信敏銳意識到“流量經濟”的可持續性問題。
1996年,當多數寺廟還在依賴香火收入時,他推動建立了少林寺官網,公開《易筋經》《洗髓經》等武學典籍,以“武功秘籍”為誘餌吸引全球武術愛好者,半年內海外訪問量突破數萬次。這一數字化嘗試,為后續商業化埋下關鍵伏筆。
1997年,釋永信成立河南少林寺實業發展有限公司,這是中國佛教界首個商業化實體。
初期業務涵蓋旅游紀念品銷售、武術培訓咨詢,但真正的突破發生在2003年——重啟少林藥局,將千年秘方轉化為活絡膏、靈芝茶等產品,2019年銷售額突破8000萬元,成為中醫藥領域的“網紅品牌”。
這種“非遺傳承+現代工藝”的模式,標志著少林寺從文化輸出轉向產業經營。
2、資本運作:袈裟下的商業邏輯
2008年成立的河南少林無形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堪稱少林寺商業化的“心臟”。
這家由釋永信持股80%(后變更為寺廟持股)的公司,注冊資本從100萬元增至1億元,對外投資覆蓋制造業、文旅地產、金融等16個領域。
不得不說,釋永信是一個絕佳的商業運營高手。
比如,他讓少林寺從單一門票經濟轉向“禪修+武術體驗”模式,2017年門票收入3.5億元,衍生項目收入超1.2億元;海外設立50余個文化中心,采用會員制分級收費,美國洛杉磯中心年會員收入超300萬美元。
2022年少林寺以4.52億元競得鄭州商業用地,雖最終退出,但引發“寺廟進軍房地產”的軒然大波。
更前衛的是,他還嘗試包括授權網絡游戲、與快餐品牌聯名推出“少林漢堡”等。
這種“宗教+商業”的獨特模式,使少林寺年收入從1980年代的不足百萬,躍升至2019年的超12億元。
但光鮮數據背后,是資本與信仰的激烈碰撞。
3、爭議旋渦:信仰與利益的邊界何在
商業化帶來的財富,并未讓少林寺遠離輿論風暴。
2015年釋正義的實名舉報,揭開了爭議的冰山一角:
從“擁有雙重戶籍”到“與多名女性保持不正當關系”,盡管官方調查稱部分指控不實,但公眾對“佛門CEO”的質疑從未停歇。
就在昨天(7月27日),少林寺官方突然宣布釋永信因涉嫌挪用資金、違反戒律被調查,坐實了十年前的部分傳聞,將這場博弈推向高潮。
實際上在過去,圍繞少林寺的商業爭議一直不斷。
比如少林寺寺內高價香最低400元、最高10萬元,被批“把拜佛變成花錢買心安”;景區商鋪租金高達百萬,開光飾品價格虛高,引發“借信仰斂財”的批評。
釋永信曾持股80%的少林資管,被質疑“個人與寺廟利益綁定”。2022年鄭州拿地事件,更讓公眾擔憂佛門清凈地淪為資本游戲場。
面對這些批評,釋永信始終以“商業化反哺文化保護”回應。
數據顯示,少林寺每年將30%的收入用于古建修復和慈善事業。這種“以商養文”的模式,在政府撥款有限的現實下,確實為少林文化存續提供了物質基礎。
4、歷史定位:改革者還是背離者?
釋永信的26年方丈生涯,是少林寺從“深山禪院”到“商業帝國”的蛻變史,也是傳統宗教與現代資本碰撞的縮影。
他開創的“宗教+商業”模式,在保護文化遺產、推動國際傳播方面的確有一定的成果:少林功夫入選聯合國非遺名錄,海外文化中心覆蓋50余國,年受眾超千萬。
這種“文化走出去”的戰略,讓禪宗智慧在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等全球議題中發聲。
然而,2025年的調查事件暴露了這一模式的深層危機:當商業利益凌駕于宗教倫理之上,當資本擴張模糊了信仰邊界,少林寺的文化內核將面臨消解風險。
正如學者指出:“過度商業化可能讓少林從'禪宗祖庭'異化為‘功夫主題公園’。”
5、結語:在爭議中尋找平衡
少林寺的商業化歷程,本質上是傳統文化在現代性沖擊下的生存實驗。
釋永信的“雙面人生”——既是登上聯合國講臺的高僧,也是豪擲4.5億買地的“資本玩家”——折射出文化傳承的現實困境:若無商業收入,少林寺難以維系古建修繕與武僧培養;若過度商業化,千年禪宗可能淪為消費符號。
這場持續三十年的博弈,至今未找到完美答案。
或許正如有人說:“少林寺的KPI不是股價,而是讓禪宗智慧活在當下。”
但在資本與信仰的天平上,如何保持文化本真,仍是少林寺乃至所有傳統宗教場所需要破解的時代命題。
但如果觸犯到法律的底線,那這一切都將被毀之一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